两个月来,他积极与各个工坊的工匠们进行探讨,解决研究中遇到的哥哥问题。

从冶炼工坊的纯钢水融化,到泥模,蜡模,钢模的试验。

光是钢水中的气泡问题,就困扰了马致才和那些技师半个月的时间。

还是一位经验丰富的铁匠,提出了透气设计,在磨具上多设计了两个透气孔,让钢水在进入模具的时候,能够充分地透气,这样才解决了车轮铸造中的气泡。

原本只是一个直径二十厘米的车轮,这样的铸件并不需要太精密的模具,就能得到强度足够的车轮铸件。

但是当车轮的直径扩大了一倍半,重量增加了六七倍,这么大的精钢铸件,远比铜铸件需要解决的细节问题更多。

终于能够铸造出强度合格的车轮,加工的车床除了动力部分,车床,磨床的尺寸,夹具的尺寸,都要根据车轮的大小进行改进。

除了这些,还有火车的车轮连动部分,也需要好好地研究一番。

最开始的火车车厢车轮,因为不需要动力传输,所以就是一排轮子装在车厢底部,架在铁轨上。

这些车轮就跟后世矿车下面的小车轮一样,都是一个个独立的,只能根据铁轨变向。

但是现在小车轮改成了大车轮,朱瞻基又要求两排同位置的车轮转向的时候统一转向,这样可以增加车厢的稳定性。

这个技术因为不需要主动控制,只是一种被动的调整,所以只需要在车轮轴上给车轮加一个衔接部分,让两边的车轮连接起来就好了。

这个技术不难,比车轮的制造要简单的多了,也比车轮更早就设计好。

经过了两个多月的问题排除和解决,第二次试车被放在了八月十四,这也是为了迎接第二天的中秋节特意为之。

而朱瞻基这一日因为要接待从南洋苏禄国过来的三王,从渤泥国来的黄元丽,黄元孙姐弟俩,并没有能够到下马桥农庄亲眼目睹火车的运行。

苏禄国经过了三年的时间,东王巴都葛叭哈喇已经过世,在原本的历史中,他是在到大明朝觐,返回苏禄国的时候,死在了德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