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白话仙佛奇踪 洪应明 5252 字 1个月前

【原文】魏伯阳,吴人,性好道术,不乐仕宦,乃入山。作神丹时三弟子,知两弟子心不尽诚。丹成试之曰:“金丹虽成,当先试之犬,犬无患方可服;若犬死,不可服也。”伯阳即以丹与犬食之,犬即死。伯阳曰:“作丹未成,无乃未得神明意耶?服之恐复如犬奈何?”弟子曰:“先生服之否?”伯阳曰:“吾背违世路,委家于此,不得仙,吾亦耻归,死与生同,吾当服之。”伯阳服丹入口,即死。一弟子曰:“师非凡人也!服丹而死得无有意乎?”亦服之入口,亦死。二弟子乃相谓曰:“作丹求长生尔,今服丹即死,不如不服。”乃共出山,为伯阳及死弟子求殡具。伯阳即起,将炼成妙丹纳死弟子及犬口中,须臾皆活,于是将服丹弟子姓虞者同犬仙去。逢入山伐薪人,作手书,寄谢二弟子。尝作《参同契凡》二卷。其说似解《周易》,其实假借爻①象以寓作丹之旨

【注释】①爻,《易经》中组成八卦的长短横道,‘——’为阳爻,‘——’为阳爻

·四卷·长生诠还初道人自诚氏辑王禾题注《长生诠经》,原题“还初道人自诚氏辑。”自诚即明朝道士洪自诚,四川新都人。其生平事迹见于《新都县志》及洪氏所撰《逍遥墟经序》

洪自诚有关道教的著作,现存有《逍遥墟经》二卷,《长生诠经》一卷,都收入明刊本《续道藏》中。两部著作都是资料选辑。《逍遥墟经》选录六十三位道教神仙人物传记,而《长生诠》则选录道教养生资料。作者选取《清静经》、《阴符经》、《胎息经》等二十余种道书片断,以及汉天师(张陵)、吕纯阳(吕洞宾)、白玉蟾等四十余位道师有关修养长生的诗词语录,辑为一编。所录诗文的内容涉及修心养性、导引行气及内丹修炼。大抵言澄心静意,服气咽津,性命双修,俾精气神俱全,而达于长生成仙之目的。具体的修炼功法,须读者自己亲身体验,毋庸赘述

清静经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

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唯见于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亦无,湛然常寂

【题注】清静经,原名《太上老君说常清静妙经》,约成书于唐代。经文主要宣扬“澄心遣欲”,保持身心清静。又受佛教大乘空宗影响,认为不仅一切有形之物皆为空无,而且空亦是空,无亦是无。原文见《道藏》洞神部本文类

阴符经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目

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于害,害生于恩

【题注】阴符经,原名《黄帝阴符经》,约成书于魏晋南北朝。经文认为天道与人事之间有“相生相盗”之辨证关系。圣人应观察天地运行之道,掌握天人暗合之机,使自己之行为合乎天道。原文见《道藏》洞真部本文类

洞古经有动之动,出于不动。有为之为,出于无为。无为则神归,神归则万物云寂。不动则气泯,气泯则万物无生

忘于目则光溢无极,泯于耳则心识常渊;两机俱忘,众妙之门;养其无象,象故常存;守其无体,体故全真;全真相济,可以长生。天得其真故长,地得其真故久,人得其真故寿

【题注】洞古经,原名《太上赤文洞古经》,约出于唐代。经文宣称:无为无动是万物之本,不视不听为众妙之门。修道者应清静无为,闭目塞听,养其无象,守其无体,则可以长生。原文见《道藏》洞真部玉诀类

大通经静为之性,心在其中矣;动为之心,性在其中矣。心生性灭,心灭性现,如空无象,湛然圆满

大道无相,故内不摄于有。真性无为,故外不生其心。如如自然,广无边际

对境忘境,不沉于六贼之魔。居尘出尘,不落于万缘之化

【题诠】大通经,原名《太上大通经》,约出于唐代。经文认为大道无形无象,人性清静无为。修道者应对境忘境,不受外物诱惑;不生其心(思想欲念),保持真性清静。心灭则性现。原文见《道藏》洞玄部本文类

定观经唯灭动心,不灭照心;但凝空心,不凝住心

有事无事,常若无心。处静处喧,其志唯一。制而不着,放而不动。处喧无恶,涉事无恼者,此是真定

不以涉事无恼,故求多事;不以处喧无恶,强来就喧。以无事为真宅,有为为应迹,若水镜之为鉴,则随物而现形

【题注】定观经,原名《洞玄灵宝定观经》,唐代道士冷虚子撰。经文言修持定心观慧之道。教人舍弃外事,除灭念想(动心),静心内观,了悟本性空无

久而行之,自然得道成真。智慧圆明。原文见《道藏》洞玄部玉诀类

应迹:上地为真为本,下地为应为迹

胎息经胎从伏气中结,气从有胎中息。气入身来为之生,神去离形为之死。知神气可以长生,固守虚无以养神气。神行即气行,神住即气住。若欲长生,神气相注

【题注】胎息经,经文出于唐代,略言内丹家存神行气修炼要诀。唐道士幻真先生注解此经云:“修道者常伏其气于脐下,守其神于身内,神气相合而生玄胎。玄胎既结,乃自生身,即为内丹不死之道也。”原文见《道藏》洞真部玉诀类

胎息铭三十六咽,一咽为先。吐唯细细,纳唯绵绵。坐卧亦尔,行立坦然。戒于喧杂,忌以腥膻。假名胎息,实曰内丹。非止治病,决定延年。久久行之,名列上仙

【题注】胎息铭,此文附于唐幻真先生《胎息经注》篇末,概述胎息吐纳要旨

原文见《道藏》洞真部玉诀类

太上日用经日用饮食,禁口端坐。莫起一念,万虑俱忘,存神定意,眼不视物。耳不听声,一心内守。调息绵绵,渐渐呼出。莫教间断,似有若无。自然心火下降,肾水上升,口里津生,灵真附体,得至长生

十二时中,常要清静。神是气之子,气是神之母。如鸡抱卵,存神养气,能无离乎?【题注】太上日用经,原名《太上老君内日用妙经》,约出于唐代。经文言内丹家行气存神要诀。教人存神定意,呼吸绵绵,使神气相结而生成大丹。原文见《道藏》洞神部本文类

心印经上药三品,神与气精。恍恍惚惚,杳杳冥冥。存无守有,顷刻而成。回风混合,百日功灵。默朝上帝,一纪飞升

【题注】心印经,原名《高上玉皇心印经》,约出于晚唐至北宋。经文论述内丹修炼理论,认为精气神为上药三品,修道者应使精合其神,神合其气,气合其真。原文见《道藏》洞真部本文类。心印,禅的本意,不立文字,不依言语,直接以心去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