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书仁说完,闵炳点上了香,笑眯眯的朝杜书仁拱手:“老师辛苦了。”
而观场内众人,埋头苦思者有,愁眉苦脸者众,而晏适对于五年前的那场旱灾他是印象深刻的,彼时他年纪还小,家里的收入全靠卢氏给人缝缝补补换点银钱,再加上田里的粮食,他们才能勉强度日。
可是五年前田里颗粒无收,晏安每日都饿哇哇乱哭,到后来都饿的不哭了,跟着大人出去找草根吃。
但青牟县的县令赈灾还算得力,他们没挨饿多久,便发了救济粮下来。
想到此处,晏安提笔就写。
香一燃尽,便有人敲锣高声喊道:“收卷。”
除了主审官杜书仁,还有十人副审,近一百份纪实收上去,每副审选出自己手里的第一,送给主审官选出第一名。
十名副审的第一己经送了上来,闵炳打眼一瞄就看到最上面写着晏适的名字。
“最近的学生啊,大多都没有沉下心做……”杜书仁边说边拿起最上面一份,不过一会儿就不说话了。
两人没有交谈,前面的三十名己经选了出来,场内只剩下前三十名,剩下的人大多都没有什么喜意,都是冷静自持的坐在自己的位置上。
过了很久,杜书仁拿着晏适的纪实来回反复看了好几遍,闵炳心下怀疑,莫不是晏适写的太差劲惹老师不高兴了?
“老……老师?”
“写的好!”杜书仁大赞,“就是这个……叫晏适的。”
“不知这晏适有何妙处,让您只看这一篇,就定下了?”毕竟晏适下面可还有九个人的没有看呢。
杜书仁惊觉自己确实太过草率,又翻起剩下九篇,匆匆扫了几眼就冷哼一声:“都是些华而不实的文章。”
闵炳翻开看了一眼,大多都是写当时赈灾的官员是何人,做了什么贡献,而后再排比旱灾平民之凄惨,什么哀鸿遍野,流民遍地之类的,最后歌颂一下赈灾官员如何如何衣不解带,为国为民的歌颂一番,算是完事儿。
但是晏适没有,晏适文章里的赈灾官员,只用了无名氏代替,讲了无名氏使用了何种方法,使得灾民渡过这次灾害,哪个村子有贫弱户之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