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31年,秋。
魏国大将军曹真率军西进,进抵长安。旋即于秋收之后,挥兵一十二万南下,围郿县而困雍城。
一时间,战争风云再度席卷关中。
不错,曹魏的这一笔并没有落在扬州或者荆州,而是落在了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关中。
想要打东吴,却把文章做在了蜀汉这边,不得不说,曹魏之中还是有能人的啊!曹魏这一兵出关中的举动,实乃妙手。
很简单的道理,若是曹魏直接出兵荆州或者扬州,曹魏要面对的,将是纵横的水网与拼死抵抗的吴军。
历史已经用无数次的经验告诉了曹魏,这样蛮打是行不通的。
东吴的政治生态就决定了,他们的防御战要比进攻战卖力数倍乃至数十倍不止。
毕竟,进攻,那是为孙氏打工,而防守,守的可是自己的家园、自己的财富啊。
这是能比的吗!
因此,魏国上下也得出了一个结论:想要赢东吴,就必须将他们调出龟壳来打——逍遥津一战是如此,前年永安之战也是如此。
而吴军一直都有收复南郡的想法,只是碍于汉军也一直不肯出兵,这才让吴军一再拖延其进攻的步伐。
没办法,吴王也不是傻子,跟魏国单打独斗,那不是找死。
换言之,汉军一日不出兵,吴军便一日不能出击。
反言之,若是汉军被迫卷入战争之中,吴军将有极大概率会趁机出兵。
那这就好办了!
曹魏直接出兵关中,几乎就是对着吴国大喊:你看着啊,我要揍蜀汉了,荆州空虚,你快来揍我啊!
甚至为了彻底让吴国安心,曹魏方面更是派出了宗室第一大将曹真,而光是出长安进攻的军队就多达一十二万,加上驻守长安的三万多兵马,曹魏几乎是在关中集中了十五六万大军。
这已经是明面上,曹魏所能调动的绝大部分的机动部队了。
虽然经过了两年的休养生息,但因为凉州、陇右以及关中大部分区域的丢失,曹魏实际上并没有恢复到鼎盛的状态。
好在是荆州一战,曹魏夺回了些地域,尤其有了南郡的支持,曹魏还是狠狠地爆了一波兵的。
不仅是荆州、扬州两个战场已经实现了满编满员的十万驻军,长安方向的驻军也是恢复到了六万的水平,而洛阳方向的总预备队,同样恢复到了六万的数字。
而如今在关中的这支一十六万的驻军,就是由洛阳方面军、荆州驻军以及长安方面军三家共同构成的。
换言之,曹魏不仅将自家的机动兵力投入了进去,还抽调了荆州方面的部队,这无疑又给吴军的出击提供了便利。
当然,东吴和蜀汉都不知道的是,除了前线的爆兵,这两年的时间里,曹叡对内政也没有放松。
最大的收获,还是青州。
随着九品中正制的推行,青州这个老大难的问题,在曹丕和曹叡两代人的努力,随着臧霸的倒下,终于是被瓦解了开来。
部分曾经的黄巾将领成了新的门阀世家,被曹叡收下当狗;不愿听命的、或者还想保持自己自主权的那些黄巾将领,随即被杀的杀、流放的流放。
至于曾经的黄巾军以及之后的青州军屯,彻底地被曹氏和各大门阀世家吃下。
随着青州黄巾的瓦解,黄巾这个撬动了整个大汉根基的掘墓人,终于是消失在了这历史的长河之中。
也正是吃下了青州黄巾这颗大补丸,明明是连战连败的曹魏,竟是重新焕发出了勃勃生机。
至少在军事上,曹魏又觉得自己行了。
无他,光是被编入冀州中央军团的青州军便有足足五万之众,甚至若是需要,青州的军屯之中随时还能凑出至少三万的大军。
有这五万大军在手,才是曹叡敢于再度发动战争的底气所在。
攻关中,若是东吴果然上当,出兵荆州,那么已经运动到豫州的冀州中央军团将会立即南下,加入荆州战场,给予来犯的吴军狠狠的一击。
不求将吴军击溃,但求将吴军拖在荆州境内。
同时,关中的大军也会立即收缩,并迅速以十万大军调动至荆州战场,加入对吴军的围剿战中,从而彻底消灭吴军之主力。
而若是东吴不上当,或是坐山观虎斗,也没关系,魏军就将计就计,对关中展开进攻,夺回郿县和雍城,改善自家在关中的军事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