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6章 给新帝找点活

北境学堂的新课程增加实践环节。学生分组模拟考察,学习如何记录信息、绘制地图、撰写报告。模拟考察在北境境内进行。

农业部门的试验田出现问题。引进的耕种方法不完全适应北境气候,需要调整。专家小组修改技术细节,继续观察。

工坊的新设备试制成功。生产效率提高一成,产品质量保持稳定。开始小批量生产,供应本地市场。

商贸部门的价格调整见效。商品销量增加,库存周转加快。继续监测市场反应,准备进一步优化。

考察资料中的民生记录被用于改善北境公共服务。调整医疗站分布,增加学堂数量,完善供水设施。这些改进在三个月内完成。

凤司瑾完成下次考察的详细计划。行程为期两个月,重点记录沿海贸易和边防建设。随行人员减至四人,以保持隐蔽。

季如歌批准考察计划。要求每月发送一次简报,遇到重大问题及时汇报。考察期间北境事务由议事会代为处理。

工部官员完成第一阶段学习。他们掌握了资料整理和方法记录,开始准备实践考察。北境派一名护卫协助他们。

农业部门试验取得进展。两种引进技术经改良后见效,作物产量提高半成。准备在更大范围推广。

工坊收到新订单。外地商人订购改良后的纺织机,首批订单二十台。生产计划相应调整。

商贸部门开辟新贸易路线。基于考察记录的物产分布,与三个新地区建立贸易关系。首批发货包括北境金属制品和纺织品。

民生改善措施得到居民认可。医疗服务更便捷,学堂入学率提高,供水稳定。居民满意度调查结果提升。

凤司瑾带领考察队出发。按照计划前往沿海地区,随行携带简易测量工具和记录用品。首次简报定于一个月后发送。

工部官员开始独立考察。在北境境内实践所学方法,每日提交考察记录。季如歌定期检查他们的进展。

农业部门推广新技术。在五个村庄试行改良耕种方法,提供技术指导和必要物资。预计下个收获季见效。

工坊扩大生产规模。新增十条生产线,招聘三十名工人。产能提升后可以满足更多订单需求。

商贸部门的新贸易路线运行顺利。首月交易额达到预期,商品流通速度加快。考虑继续拓展其他路线。

民生改善工程进入第二阶段。修建新的道路,改善排水系统,增加公共照明。工程预计六十天完成。

凤司瑾发回首次简报。沿海地区贸易活跃,但港口设施需要升级。报告已抄送新帝和北境相关部门。

工部官员完成实践考察。提交的报告内容详实,方法运用得当。新帝来信表示满意,要求他们返回京城。

农业部门监测新技术推广情况。四个村庄适应良好,一个村庄需要额外指导。专家小组驻点解决问题。

工坊生产稳定进行。订单按时交付,产品质量通过检验。开始研发新设备,基于考察所见的海运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