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继续向内地行进。经过产茶区,学习茶叶种植和制作工艺。访问陶瓷产区,记录烧制技术。
在人口稠密地区,关注民生保障。了解赈济措施执行情况,记录流民安置办法。这些经验用于完善北境社会保障体系。
途经边境城镇时,留意边防建设。观察守军布防情况,记录关隘管理措施。对需要加强的地方提出建议。
整个行程历时四个月,途经十七个地区。最终返回北境时,带回大量第一手资料。包括各地物产分布图、民生状况记录、手工业技术资料等。
新帝在此期间额外处理了二十五份特别报告。这些报告指出的问题都得到及时解决,促进当地改善。
回到北境后,季如歌和凤司瑾整理考察成果。将资料分类归档,有价值的信息分享给相关部门。部分改进措施在北境试行。
新帝虽然增加了工作量,但通过这些具体事务更深入了解民间状况。朝廷治理因此得到改善。
季如歌计划将来定期进行类似考察。认为这是了解民情、改进治理的有效方式。凤司瑾同意这个看法,愿意继续陪同。
考察收集的资料被妥善保存。其中关于手工业技术和农业生产的记录,立即应用于北境的生产实践。
这次旅行也增进了季如歌和凤司瑾的感情。共同经历让彼此更了解,夫妻关系更加融洽。他们决定每年抽出时间进行类似考察。
蜜月旅行结束十天后,季如歌和凤司瑾开始整理考察资料。他们将收集的记录分类归档,共整理出三百二十份文档,包括各地物产分布、民生状况、手工业技术等内容。
这些资料被复制三份。一份存入北境档案馆,一份送往北境学堂作为教学参考,一份留作日常使用。分类工作由六名文书协助完成,耗时七天。
季如歌主持议事会会议,汇报考察见闻。她重点介绍了各地在农业生产、手工艺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经验。议事会成员讨论如何将这些经验应用于北境发展。
凤司瑾将绘制的各地地图进行整理。补充标注物产分布和交通路线,形成一套完整的区域地图册。这套地图共五十七张,覆盖他们经过的所有地区。
考察中记录的技术资料被送往相关部门。农业部门研究各地耕种方法,工坊研究新手工艺技术,商贸部门分析各地物价数据。
新帝派人送来书信。信中表示考察报告指出的问题都已处理,并询问北境是否愿意接受两名工部官员来学习考察方法。季如歌回信表示同意。
北境学堂开设新课。课程内容基于考察见闻,包括各地风土人情和实用技术。首批三十名学生选修这门课程,由参与考察的护卫担任助教。
农业部门试行新耕种方法。选择三种在外地记录的增产技术,在北境试验田进行测试。测试周期为整个生长季,记录作物长势和产量变化。
工坊改进生产工艺。借鉴考察所见的技术,改良纺织机和农具设计。新设计经过十次修改后投入试生产。
商贸部门调整部分商品价格。参考考察记录的各地物价,优化北境商品定价策略。调整涉及粮食、布匹等日常用品。
季如歌撰写考察总结报告。报告分为民生、生产、贸易、治理四个部分,每部分提出三项改进建议。报告抄送新帝和北境各职能部门。
凤司瑾开始规划下次考察路线。计划前往未涉足的地区,重点考察沿海城镇和边境地区。初步路线涵盖八个府县。
两名工部官员抵达北境。他们带来新帝的手谕,要求在三个月内学习考察方法。季如歌安排他们参与资料整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