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母见到宝玉一天天好起来,怕贾政再收拾他,干脆叫来贾政的小厮头,跟他说:如果老爷再叫宝玉,就说她说了,一来打重了,宝玉要慢慢养,二来,宝玉他的星宿不利,祭了星占卜过,说他最近不宜见人,在8月之前都不能出门。
这样就隔绝了贾政伸手要管的可能。
贾政一向事母至孝,哪有不依的,更觉得不是他没管好宝玉,实在是护着宝玉的人多,他又惹不起,才让子孙不肖。
宝玉本就懒得与士大夫交往,更不喜欢出门与这些人应酬,得了贾母的话,除了早晚到贾母,王夫人房中问安,每天都在园中玩耍。
宝钗袭人等人劝他,他反生气的反驳,说人家好好的清白女子也学的沽名钓誉了。
众人再不劝他。
只有黛玉从来不提功名利禄,深受他的敬佩。
林黛玉从不提,一来她本身清高,仙子一样的人品,自然不愿沾染俗套,
二来,她通透灵性,知道宝玉这样的身份若想在这世上生存,必然也要去求那功名利禄的,不过林黛玉知道贾宝玉的痴顽之性,劝了宝玉也白劝,所以从不开口提,觉得还是让他开心最重要。
林妹妹可谓最知宝玉者也!
这天的掌灯时分,王夫人派到怡红院,说叫派一个人过去,打算问问宝玉的日常起居。
没想到来的人是袭人。
袭人是宝玉房中的大丫鬟,饮食起居都是由她一手照顾着的,平时在宝玉那边是一刻也不离的。
王夫人本来叫的不是她,不过见她来了,也没说什么,而是直接问起,“他吃了什么没有?”
最近宝玉养伤胃口不好,人也清减了不少。
袭人说:“老太太赏的一碗汤,喝了两口,后来又给他调了些玫瑰膏子吃了,他嫌吃烦了,不香甜。”
王夫人让彩云拿两瓶香露来。
袭人接过来看,是三寸大小的玻璃瓶,上面是螺丝银盖,鹅黄色的签字上分别写着木犀清露,玫瑰清露。
袭人叹道:“好珍贵的东西。”
王夫人说:“这是外国进贡的,他既然吃腻了玫瑰膏,就换换外头的口味吧。”
又问:“师傅留的功课呢,有没有落下了?”
袭人说:“二爷在养病的时候功课都一日不敢落下,趴在床上也要看会儿书,现在已经没什么大碍回去上课了,更是不敢落下呢。”
王夫人知道在功课上面她们知道的有限,丫鬟们毕竟也不识字,不知道宝玉看的是什么。杂书,闲书也有可能。
王夫人另外又嘱咐了两句就要让袭人回去。
袭人却犹豫着说:“有件事儿,总想着来回太太,今天大胆在太太的面前说句不知好歹的话,请太太别生气。”
王夫人说:“你有什么想法,但说无妨。”
袭人说:“我想着什么时候想个法,还叫二爷搬出园子住。”
王夫人说:“怎么了?他和谁弄鬼了吗?”
袭人说:“没有,太太别多心,这只不过是我的小见识罢了,如今姑娘们也都大了,园子中还有薛姑娘林姑娘这样的表姑娘,不像小时候。
“二爷太太您是知道的,最喜欢在我们堆里混,那起子小人的嘴,比刀子还利,若未说出他一句半句不好来,别说太太心疼,就是我们这些伺候的人也难落得好。”
王夫人若有所思,这贾府上下面嚼舌根的确多,家族大了之后,这里面的人际也复杂,便也成为了众人生存十分重要的一环。
那些奴才们对主子也敢议论,弄些无事生非的事情来。
王夫人其实也早想把宝玉迁出园子来,只不过让他进园子和姐妹们一起住是元春的心意,当时不好直接反驳。
何况以宝玉的个性,如果单单把他迁出来,他到了老太太那里也能闹得天翻地覆,哄着老太太再让他再进去住。
所以王夫人一直没有动他。
王夫人说:“你这个说到了我的心坎上,明天让他一早过来,我有话跟他说,从此以后如果月考不能达到师傅的要求,便让他搬出园子。”
袭人一惊,她刚刚进的谗言,没想到太太这么快就采纳了。
宝玉明天就会知道,多出来的这条规定,只因她在太太面前说的。
袭人本以为,就是太太也不能马上让宝玉迁出园子,毕竟碍着宫里娘娘的旨意呢。
谁知道太太这么快就下决断,可是这话是袭人刚刚建议的,她也不敢说出其它别的来。
王夫人赏了袭人新制的糕点,就让她回去了。
出了这个门的袭人,亦喜亦忧,喜的是太太真的听进了她的谏言,决定让宝玉考试不合格就得搬出园子。
这样他要么好好读书,要么就得搬出来远离那些姑娘们,总有一样能合了袭人的心意。
袭人倒是不怕宝玉因此怨上她,因为这决定是太太下的。
她们这些做奴才的,平日哪日不劝的,只是没有用罢了。
忧的是本打算这次在太太面前露脸,为自己争个前程,却是没能得到。
王夫人又岂会不道袭人的想法,八成是故意深思了她的所忧,所以才跑来谏言,难得是个心有城腑又敢想敢干的。
在原著里的时候,袭人就是靠着这番话,成功的得到王夫人的认可,当上了宝玉的准姨娘。
虽然没有开脸,但是月钱已经开始按姨娘的二两发了,府里面也算是昭告了。只打算再等几年正经的宝二奶奶嫁进来之后,再开脸收房。
贾家虽然公子成亲之前屋里面会放两个人,不过不是就先得了姨娘名分的。
不然,正头的奶奶嫁进来一看,我还没来,竟然就先有了姨娘,那不是让媳妇儿感觉受怠慢吗?
而且先先放在屋里的人,后来也算是落到正房夫人手里,要如何处置,那就要看那位正房夫人的性子了。
老太太把宝玉当孩子一样,不可能现在给他安排什么姨娘,就算是觉得晴雯长得好,日后可以给宝玉使,那也是日后的事情。
王夫人这里,袭人也是走不通的了。
王夫人虽不怎么管家,她是知道公中的情况的,如果再不想办法开源节流,恐怕就是王熙凤八面玲珑也很难体面的维持,王熙凤的嫁妆全都当了也不够填补的。
于是王夫人让王熙凤。把所有在籍的下人花名册拿过来,还有最近三年的开销。
发现裁减人员已经势在必行。
王熙凤当然也知道裁减人员是最根本的解决办法,可是她并不敢提起。
贾家这个大家族向来只有买人进人,从来没有弃往外卖和放人的。
当了几辈子的奴才,还得那有脸面的才能求来恩典把家里的小孩子放了奴籍。
王夫人让王熙凤汇总下前几年的收入开销,按照她给的名头填数进去。
王熙凤让人这一算啊,真是吓了一跳,照这么下去,根本撑不了几年了,这不是都要空了吗?
有再多的东西也当不起啊,现在库房里面就有一大箱子当票,再过几年,当票岂不是越来越多,甚至把家里的老底儿也当没了。
最后只剩个空房子,到时候再想遮掩可就再也没办法了,所以改革裁员已经是势在必行。
王夫人觉得很有必要让贾政知道知道家里的情况,所以这帐目以及触目惊心的一箱子当票便被抬到了老爷面前。
贾政虽知家道艰难,但是没想到已经艰难至此!
长吁短叹一番,又说了些对不起祖宗的话。
王夫人等到他悲春伤就够了,便提出意见,觉得家族太大,仆人太多也是拖垮家里财政的重要一环,就向贾政建议裁员,用不着的放出去,让他们自谋生路。
当然他们不是把奴才们换了银子卖出去,而是把不太好的打发走,也不要他们的赎身银子,还给卖身契。
有这么大的恩典,仆人们只会感恩戴德,也说不出贾家的不好来。
贾政向来不理这些俗事,听王夫人陈列出各项条款及解决办法,还有之后的安置,知道她心中已经有了章程,便同意她这样去做。
因为贾政也没有更好的办法,每年家中的进项都是固定的。
甚至田庄那边也是看天收成,时好时坏。
比起奴仆成群的体面,这些银子花在他们这些做主子的身上,比起养那些可有可无的奴仆不是更好吗。
而且王夫人承诺,要裁撤的只是下边的那些人,每个人身边用惯了的自然不会动。
除了会觉得府中的人少了一点儿,不会有太大的感觉。
贾政只说要好好的跟老太太说,别让老人家为此惊着或是生气,也就罢了。
王夫人得了他的首肯之后,自然就可以把里外面的奴仆凑在一起,清点花名册。
至于像贾母说这一步,她打算留在最后。
王熙凤来跟王夫人商量细节,说:“要减省裁人是不是先从园子里开始。”
家里面三个姑娘加黛玉,还有宝玉,还在府中住着的时候,每个人除了自幼的奶娘之外,另外有四个教养嬷嬷,两个贴身的丫头,还有四五个洒扫房屋,来往史换的小丫头。
等到他们后来进了园子,每处又额外添了两个老嬷嬷,四个丫头,另外还有专人打扫收拾他们所住的轩馆。
再加上宝钗,李纨那儿的人,也就是说每人身边至少有二三十个人侍候。
这的确是有些多了,不止他们那儿,府里各处各个主子那儿的人都不少,还只是挂在他们名下的。
还有针线,裁剪上的人,厨房的人,采买的人,家养的各种工匠,管车马马厩的人……
府邸也是几代人的传承,繁衍生息,奴仆众多。
再加上嫁进来的媳妇儿们,各自有几家陪房,后都成了贾家的奴才。
府中出生的孩子,为家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