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2章 红楼王夫人15

女配爱平淡 养心殿 5770 字 8个月前

无论是女孩还是男孩,有五六岁大的时候,若够机灵,就开始在这府中当个学做活的小童,或学着伺候主子。就有了月钱拿。

有那身体不好的或者是长相不行体格弱的,没被选上,就被留在了自己家里。

也就是说奴才们生了孩子,到五六岁的时候,就相当于是由主人给养着了。

那这样算下来,这阖家上下,少说也有□□百的人口了。

光是养这帮人,开销就大了。不仅是他们的月钱,还有吃穿住行,以及衍生出来的很多。

到了正经的主子那里,再不知节俭,一味的奢靡享受。不就是连公爵的爵产让这一大帮子人也要捉襟见肘了吗?

王夫人说。“不光从园子那面减人,各处都要减,除了老太太那里,该减的都减一减吧。这次既然决定放人出去,不如就给她们个恩典,有哪家或哪个人想出去的,都叫他们上你那里报名,查明了只要清清白白,没做什么对不起府里对不起主子的事儿,就放了出去吧。”

王熙凤一合计,按照太太这意思,少说要遣散一半的人。

这样这个家运作起来还轻松一些,而且剩下的人也足够使的了。

王熙凤早就想动一动这些人了,只不过她作为孙辈的管家媳妇儿,还是代管,不好开这个口。向上不好开口,向下也不好交代。

如今太太开了头,王熙凤自然无有不从的,立刻风风火火的张罗着办了。

同样是贾府的奴才,性格也不尽相同。

有人志气高,就算是身无分文,从头开始,也愿意做个自由身。

有的觉得已经赚够了的,可以回去养老了。还有的觉得自己一辈子当了奴才,子孙后代不想再当奴才的,便都来求主人开恩。

王熙凤那里的人络绎不绝。

有愿意出去的,自然也有那无论如何也不愿意出去的,在这府里面做奴才也比外面做普通人风光的多,还有月例银子,时不时的还能捞上一笔,抱着这样的想法留下来的也不少。

王熙凤早就料到了他们那么多的小心思,既然已经开始裁员,过后肯定会有跟进的对下人们的约束和规定,不怕他们不听话。

各人的大丫鬟都没有动,一来都是已经用惯了的,如果真要换人,这才会引起主子小姐们的不习惯。

二来,她们也没人愿意出去,一个月一两银子的月钱,一年光月钱就有十几两,再加上各处的赏赐,一年下来的收入够一整个普通人家的开销还绰绰有余。

有的一家子求了恩典出去,却仍把女儿留在府中当大丫鬟。

贾府大规模裁人,虽然多数出于自愿,仍然引发了动荡,外人猜这贾家是不是要不行了。

不过外面的闲言闲语,王夫人才不会在意。

就是贾母,这些天也有些懒懒散散的样子。

但这事报到她这里的时候,都已经定下来的,连放出的人员名单都已经拟好了,并不是要她定夺的。

贾母一心想养尊处优,无忧无虑的养老,自然是没有那许多烦心事儿。每天只要和孙子孙女们说说笑笑,尽情的等着儿媳妇儿孙媳妇儿过来立规矩,尽孝道就好了。

遇到家里面的大事,也会有人来向征性地回她一声。

若是小事,是连说也不会说一声了。

这次裁员就是一件大事儿,办的却不如她的心意。可是等她知道的时候都已经定了,不论是外面,里面,还是要被放出去的奴仆们自己,都是同意的。

贾母就是想给否了,也不能逆了那么多人的意。

所以这几天她便有些不自在,或者说是在赌气,这么大的事情竟然不先跟她商量。

按照贾母的意思,贾家从来只有往进买人,还从来没有这么大规模放人的。

王夫人耐心的跟她解释了半天。

说这人太多了,主子们只有几个,不需要那么多人伺候。

而且良莠不齐,有好有坏。就像是每个人身边伺候的人,只有那么三两个还算拿得出手,剩下的人都是上不得台面的。这次刚好就把那些看起来不符合要求的裁撤下去。

再有家里人多口杂,也难管教。那些跟了贾府多年有心消奴籍的,也合该给他们个恩典,权当是为贾母祈福了,放出去的人都知道这是老太君的恩典。

贾母听到这话,面色方好看了些。

又有王熙凤李纨等人在一旁凑趣儿,说要多给老太太积德积福,贾府眼看就要有一个福寿双全超过百岁的老寿星呢!

贾母这才带上了一点笑模样。

这园子中还有府里有一半的人出去了,这工作安排自然应该重新的规划起来。

就像是以前,大丫鬟们半点粗活都不用做,只需贴身伺候主子的起居饮食就行了。

现如今外头干活的人没有那么多了,自然就会有所变化。

比如她们几季的新衣裳,需要她们自己取了料子来做。或是有一些工作就让丫环们自己动手,如烧个热水,传个膳之类的。

这些王熙凤早就已经考虑在了内了,制定了很明细的工作范围,都落实到每个职位每个人的头上,这样谁也别想偷懒。

也不再有相重复的活计,该谁的就是谁的。

前一阵儿,知道各处要往外撵人,不少人都战战兢兢,特别是宝玉房里的那些丫鬟们,生怕被撵的是她们自己。

她们如今在府中过的日子滋润的比普通人家的小姐都好,主人家富贵,宝玉作为顶头上司又宽容待女孩们好,从来都是好言好语哄着她们。宁愿从此多分点儿担点儿活不教。,也不愿意出去。

等到各处都尘埃落定了,留下的才总算松了一口气。

不过王夫人这次放人也算是给众丫鬟们一个警醒,若是主人家觉得你不好了,立马就放出去。

没看那大批的都放出去了,不再差一个两个。

所以大家都用心做事,不敢怠慢。

虽然人员裁撤了一小半,没有那么多冗杂和相互推脱,工作效率却高了起来,

尼姑们除了妙玉仍然住在龙翠庵之外,其他的都已经打发走了。

还有那些小戏子们暂且留着了,这时候的娱乐并不多,家中有一班小戏,老太太和姑娘们偶尔还可以打发打发时间。

时隔不久,皇上见贾政人品端方,名声清高,封他为外省的学台,好为国家选拔真才实学的人士。

贾家上下高兴不已,这可是皇上提拔贾家的开始。

大家都以为皇上终于想起了贾家老臣,而且这个恩典直接落在贾政的头上,那必然是看着贤德妃面子,觉得贾家飞黄腾达的日子马上就要来了。

在上下高兴的当口,王夫人也说不出,让贾政推辞别做这个学台的话。

她知道话一出口一定会受到质疑,甚至贾政可能觉得她是疯了,竟然还有劝丈夫往外推升官儿机会的。

王夫人唯有多嘱咐他在任上克己勤勉,一心报国,约束好手下等等。

贾政要去赴任,自然不会自己去,他养的那些清客都是要跟着他的,有事情了找他们商量商量做决断,养这帮人不就是为了这种时候有帮手。

王夫人不放心的就是这群人,虽然知道他们人品败坏,蛰伏在贾政这里就是等待这样的机会去大展身手贪污受贿。

可是在人家没做出来之前,王夫人也说不出他们有问题。

说了贾政也不会信,还会认为王夫人血口喷人,怀疑他的这些门下清客们。

王夫人又怕贾政受他们愚弄,到时候也不能及时发现。

她便跟贾政说:“族中有一子弟芸儿是个能办事会说话的,只因为从小失去父亲,落魄了,没有机会学东西。”

让贾政带着他出去历练历练,平时就算当个小厮也好。让他长长见识,学学办事儿。

贾政是愿意提携后辈的,特别是可造之才的后辈。

他连别人家的人都不吝啬于提拔,拢到贾家的势力里面,更何况是自己家人呢,贾家有出息的子弟越多越好。

叫来贾芸一看,果然喜欢,就决定这次带着贾芸一起了。

贾政本身就是个甩手掌柜,有什么事情都喜欢吩咐人去做,很少亲力亲为。

他在家里的时候,都把贾琏叫过来替他办事儿。

而这次外放学台,贾琏是不可能跟着的,只因贾琏也有个官身的,没有圣旨自然不能跟着贾政出京。

如今有了个贾芸,正合他的意。

贾芸意气风发地跟着贾政出发了。他临走之前,太太已经好好嘱咐过他,这次的目的除了历练学习之外,最重要的就是他要悄悄地当贾政的耳目。

看住他的那些清客,如有任何不法之事或越轨行为,要立刻去告诉贾政,不能让他们糊弄了老爷。

到时候若是真出了问题,清客们可以拍拍屁股走了,而贾家全族都要跟着背锅。

贾芸当然知道若是这帮清客真的徇私枉法问题的严重性,跟王夫人保证会尽他所能,替老爷守好门户。

王夫人这几天忙着帮贾政打点行李盘缠,赵姨娘,周姨娘也来跟着忙活。

王夫人看了看赵姨娘,对贾政说:“老爷在外的时间长,若没有一个妥当人安排起居,也不能叫人放心,老爷且看看喜欢让谁跟着。”

实际上王夫人明知道贾政冷着赵姨娘很长时间了,自从知道和马道婆勾结残害宝玉开始,便从未给过她一个好脸色,不过,这两人必定也是多年夫妻了。

反正王夫人从来不把赵姨娘当对手,也不把贾政当丈夫,只当他是上司看待,不介意给他们一个台阶下。

赵姨娘跃跃欲试,周姨娘老实本分从来不言不语。

贾政看都没看自己的两个姨娘,说道:“我这次侍奉圣上之命,去为国家选拔人才,尚有公务在身,身边再带个女人像什么话!”

赵姨娘本来跃跃欲试,就等着老爷发话,就可以带她一起去。

他们两个这么多年,贾政还从来没带她出过门呢!

贾政自己也没出过门任过官儿,赵姨娘之前也幻想着,若是能跟老爷一起出去,没有太太管束,她才总算能常常做女主人的滋味。可也知道这想法多半是做梦比较快。哪个太太会安排姨娘跟着老爷出门的,除非老爷自己提起她。

可是这些天下来,她并没有机会和老爷单独相处。

没想到太太竟然亲自递过话来,可把赵姨娘激动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