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应元的铸炮业论文:为什么不能用铁模铸炮法

这些只要提高工人待遇,提高管理水平,完全能解决的,但万恶的统治者偏偏不愿意这么做,只想着用技术的改变来提高性能。

其实用常理来讲就能明白,就算有沙眼什么的,用金属加工设备多刨一下就行,根本没必要用铁模才能做出光滑的炮管来。

总之,外行们知道这些就行:铸炮工人的专业水平足够高,且工作态度足够好的时候,泥模所造火炮优于铁模所造火炮;工人水平不高,又不愿意好好工作的时候,才会出现铁模火炮优于泥模所造火炮的情况。

此外,虽说铁模不需要老是制造泥模,成本较为低廉,但以中国人工的便宜程度,大家也能想象这点成本下降有多大影响,总之不会超过一门火炮十两银子的程度。

铁模铸炮法铸炮制造周期短,速度快是唯一的有点,但是只要对社会分工稍有些了解的人就会明白,这种问题能用管理上的改善就能解决,也就是更合理地安排日程,就能解决供需两方面的平衡,没必要为此一定要降低产品的质量。

再回到本论,我说过西方铸炮法的火炮性能优于中国泥模铸炮法,但这种性能区别到底多大呢,如果只是差个百分之二三十左右,是不是可以睁只眼闭只眼,不去管他呢?

而现实的问题是,这两种火炮的性能不是差百分之二三十的问题,而是直接相差百分之一千甚至更多的问题。

仅仅以火炮的寿命而言,西方火炮的有效射击次数是三百次,中国泥模火炮的有效射击次数是一百次,差距很大,但并没有接下来的一项性能差距那么明显。

这项性能就是火炮的射击速度。根据本人对多部鸦片战争时期火炮性能相关文献的调查,清朝火炮的射速能达到一小时发射8次到10次的程度;而西方火炮呢,则是轻型火炮每分钟两次,也就是每小时120次,重型火炮每两分钟三次,也就是一小时90次。

看明白了吗,西方火炮的发射速度竟达到清朝火炮的十倍,这仗真是没法打了。

想象一下,清朝和西方的各推出一千门火炮公平征战,互相发射炮弹的时候,当西方火炮命中五百门火炮的时候,清朝火炮只能命中五十个目标,接着就是西方950门火炮对决500门火炮;再过一段时间,就是西方900门以上火炮对上清朝不到10门火炮。

这比喻夸张了一些,但现实中清朝火炮遇到的场景只会更不利,更惨烈,而不是相反,这也解释为什么英军面对清朝伤亡会那么小,也说明清军为什么老是出现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