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应元的铸炮业论文:为什么不能用铁模铸炮法

按照一些军事理论,部队伤亡达到百分之二十以上的时候,就很可能出现崩溃,不是吗?

那么,为什么西方火炮和中式火炮的发射速度会相差这么大呢?

答案就在于前面提过的西方火炮由灰口铁铸成,材料更均匀,杂质更少;而中式火炮由白口铁铸成,材料不够均匀,杂质也多。

要知道火炮有一项很重要又常被外行所忽视的性能就是炮管的散热能力,而影响这种散热能力的就是火炮材料的质量。

西方火炮因为铁质均匀等问题,发射炮弹后炮管很快冷却,可以立即装上火药继续发射。

但是,中式火炮因为材质问题,打完三发炮弹后就会出现炮管烧的通红的现象,这时候把火药装上去,那后果实在太美,不敢想象。

所以,中式火炮必须在打完三四发炮弹后就停止发射,用空气或水冷等方式冷却,经过十几分钟甚至更长时间后才能继续使用。

很多材料中清朝火炮的理论发射速度标记为两三分钟一次,但这只是前几发炮弹的发射速度,没考虑到足够长周期内要算入冷却时间的情况。

这些内行人一看就知道,外行一看,就觉得一小时能发射三十发左右炮弹,虽然比西方火炮差了点,但也就差一倍,勉强能接受,不明白魔鬼就在细节中。

我说过炮管散热能力取决于铁质的均匀程度和杂质的多寡,也说过铁模铸炮法所造火炮炮管材料只会比泥模火炮更不均匀,杂质也更多。

各位看官就应该明白,西方火炮对上铁模鋳造法火炮,其射速优势只会更明显,那么就应该理解为什么本文题目会说“不能用铁模铸炮法”吧。

黄金知了语:此人知识还仅限于17世纪的程度,本身还只是半路出家的郎中,如果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大家骂归骂,不要引申到作者君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