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生财在府城寻到了一处小房子,在四儿的劝说下,花了一百二十两买下,又托人租出了正房与西厢房,只留下东厢房与倒座房给李家宝过来住。
紧接着,李生财带着翠花四儿以及三个皮小子匆匆回到小县城,回到小县城的那一天,正好是考试发案那日。
进一家门,便见人人喜气洋洋的。
一问之下,才知道家宝考了第一名。
是县案首。
如无重大事故,无须再一路考至院考,照例‘进学’,获取秀才功名。
李四儿淡淡地笑了。
县试是首案不大意外。府试也差不多程度。
但是院试则是更高一层,它是科举的第一个正式考试,加了简单的策论与杂文,那可不是死记硬背就行的,不知道家宝对策论有没有天分!?他太年幼了。
1694年4月,府城
李家宝参加了县令大人为考中的学子举办的宴会后,便在四姐姐的陪同下直奔去了府城。
入住了新置办的房子的东厢房,东厢房分隔为李四儿的闺房与李家宝的书房,灶间、饭厅、会客厅都在倒座房(正房对面的南房)。
还有两个月的时间,李家宝又开始疯狂的刷题。
时间很快到了四月份,府试是连考三场。
这一回,李家宝还是前三名;不过到了十月份的院试,李家宝掉落到了前十名。
然而,依旧不影响李家宝的出名,虽说江南多才子,但在小县城,李家宝是有史以来年龄最小的秀才,前十名的小秀才,属于成绩最好的秀才,便是‘禀生’,由公家按月发给粮食;其次称‘增生’,不供给粮食。
‘禀生’和‘增生’是有一定名额的;府学四十人,州学三十人,县学二十人,每人月给禀米六斗。
李家宝正常进入‘士大夫’阶层——
可以免除差徭;可以见知县不跪;不能随便用刑等等特权。
秀才分三等,成绩最好的称“禀生”,由公家按月发给粮食;
三是“附生”,即才入学的附学生员。
除此之外,李家热闹极了,家里的门槛几乎要被小县城的媒婆们踏平了。
作者有话要说:马上要进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