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婆们带来的人选不少,档次也高了些,不过李家的底蕴到底不够,最后选了三个还算过得去的姐夫——
大姐夫——刘远海,三十三岁,瘦削单薄的中年人,目前是位举子,当年还是秀才时娶过一任妻子,可原配妻子是个福薄的,生闺女时难产而亡;刘远海先给原配妻子守了孝,才接着去考举人,中举那年不过二十出头;然,似乎运道不大好,祖父母、父母的接连过世,守孝又守了十年。
不光是李盼儿着急,大姐夫家也急,听说刘家闺女是被指腹为婚的,等着娶新妇进门,好将闺女体体面面的嫁出去。
因而,这一对的婚期便订在了农历十月初。
二姐夫——彭少凡,十九岁,邻县大户彭家一位比较受宠的庶幼子,自小爱读书,不通庶物,是个书呆子,秀才功名,听说成婚后便要分出去单过日子。
婚期订在明年农历二月初。
三姐夫——王聪,是富商之子(清代没有不许商人参加科举考试的规定。不光可以参加科举,清代商人捐官的还很多),也是李家宝的同窗好友,王家独子,念书也算用心,可脑子不大灵光,今年与家宝一同参考,互为保人,可他只过了县试,没有过府试。
婚期订在明年农历九月初。
几乎是在一年光景要嫁三个闺女,李家哪有多少陪嫁啊?
李生财与翠花买了八十亩良田挂在李家宝名下,就将家里掏干净,好在李家三个闺女一个比一个心灵手巧,而翠花这些年也没有向她们要过绣花的钱,三姐妹倒是有点私房存下来。
李家不贪男方的聘礼,多少聘礼便换多少嫁妆原样抬回去,外加她们自己的绣件,以及添置的首饰,嗯,还有李四儿送的几十本稀缺书籍……总之,三场婚礼还算体面的办下来了,闺女没有抱怨,姐夫们也没有瞧不起李家。
1697年,四月初四
李四儿过了十五岁的生辰,便离开了小县城。
她说服家小上京城去,借口是替李家宝打头阵,去京城置办宅子……这两年来,李家宝一直被先生压着,不许他在十五岁之前去考举——先生是为了让他有个好的名次,也是怕天妒英才。
四月的天已经热起来了,特别是江南这一带。
李四儿绑了胸,抹黑了脸,女扮男装上了进京的船只。此时,正穿着一身单薄青衫站在船头上吹风。
船只走走停停,到了京城已是六月。
六月的京城,已经比较热。
李四儿暂时安置在京城外城——
外城,位于四九城之外,是老北京最外侧的一道城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