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1页

秦至庸站在荀子的跟前,施礼,略微恭敬地说道:“老师。”

荀子放下毛笔,抬头望着秦至庸,笑着说道:“你的那田地侍弄完了?”

秦至庸点头道:“草已经锄完。到了秋天,把庄稼收割了,就能给老师您熬粥喝。”

荀子说道:“你提倡的知行合一,是至理啊。并且你也做到了。你那几个师兄,心境上都不如你。你能放下身段去种田,把庄稼种好,李斯和韩非未必就能做到。”

秦至庸说道:“学生并未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学生知道,只要看破了生死,做到心无恐惧,不怕死,心灵境界就能达到‘安’之境界。可是我就是做不到。”

荀子哈哈一笑:“你啊,对自己的要求太高了。至庸,齐王想要在稷下学宫选几个人,和使团一起去出使赵国。老夫就推荐了你。据说,赵国出了一位项少龙,是个非常有意思的奇人。你可愿意走一趟赵国?”

荀子是赵国人,他已经有好多年没有回赵国去看一看了。

秦至庸抱拳道:“学生听从老师的安排。”

第417章 首级悬赏,莫名其妙的刺杀。

秦至庸懂的知识比荀子更多。单说数学知识,先秦时代的“百家”掌门人,都不如秦至庸。

可是秦至庸没有一丝骄傲。

受到大环境和时代的局限,华夏的先贤们,获取的知识很少,可是他们是华夏文化的开拓者和创造者。先贤们的强大,是内心和精神,是探索精神。

要是百家先贤们有着秦至庸这样的经历,有机会获得各个时代的知识,那么他们的成就绝对会在秦至庸之上。

秦至庸和先秦时代的先贤们的差距,还是有一些。尽管先贤们没有真气,没有元神。

先贤们是文明开拓者,秦至庸不过是儒家思想的继承者。开创者和继承者还是有着很大的区别。

可是,谁敢小看他们,谁能小看他们,谁有资格小看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