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紫苏回禀,却是她弄混淆了,最后哪一章五十人的名单,不是来求学,而是他们会各种技能,因为生活贫困,这才混在惠民署护送的队伍中。
朝廷征召女医,最高的年龄是五十岁,这让他们萌生了希望。
朝廷要见礼女子太医院,是不是需要医婆呢?
又听说太学的学习内容广泛,种稻采桑,绣花裁减都有涉猎,她们到不奢望做教习,希望谋取一个类似嬷嬷的辅助职位,只要有吃有穿有住,不要俸禄也可以。
地方官员对于这一类人十分同情,又没有合适的办法安置,顺手人情就把她们塞进了惠民署的队伍里了。
惠民署护送的队伍,除了惠民署女官,也要借助地方衙役,塞进去三五个人,也无关紧要。
惠民署的女官原本也是救济机构,这些人还能帮助照管孩子。
这般的,她们就上京了。
若是太学不收,她们愿意应聘宫廷或者是南苑惠民署杂役。
这群妇女多是婚姻不幸者,婆家驱逐,娘家不收,不是在村里帮佣就是在庙宇借居,日子十分艰难。
这回上京主要冲着太后救苦救难的名声而来。
还有一点,他们不想在本地抛头露面,被人指指点点,被亲族嫌弃,这才上京求生。
对于将来他们都有打算,听说宫里的太监嬷嬷,若是没有亲人,宫廷中也会安排,有专门的地方养老安葬,他们不求荣华富贵,只求或者不饿死,死了不被野狗吃了。
听着这番转述,元春心里很部落忍。
仔细的看了各人的特长,有人会收生,有人会裁减,有人会种菜种桑养蚕。
还有会妇科,包括替人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