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点,与千年之后的明朝很不一样。明朝太祖朱元璋,为了防止外戚专权的事儿,不允许后世子孙娶勋贵之后。明朝的皇后,只能出身小门小户。但那是明朝,所谓的小门小户,也不会太小了,基础的教育还是跟得上去的,虽说是小家碧玉,但至少也知书达理。
而在此时,初唐的时候。男丁的识字普及率都非常的低,更不要说女子了。普通人家的女子,连识文断字都做不到。这样的女人,将来如何母仪天下?
所以,还是得在门阀大姓中找。于是李世民便在次一点的大族里面找。找来找去,最后才定的武功苏氏。丑肯定是不可能了,但若要说性格的问题么?也许李世民就是要给李承乾找一个循规蹈矩的,来治一治他的性子。可是如今看来,却有些适得其反了。
眼见时机不对,李牧便也不提了。与李承乾觥筹交错,直到李承乾喝趴下了,他才从东宫离开。左右这事儿也不着急,李世民毕竟没让他立刻就办,还得是慢慢来,不能一蹴而就。
回到楚王府,李牧来到书房,给扬州写信。计划没有变化快,他本以为这次来洛阳,有两三个月怎么也回去了。可是现在被任命成了代尚书令,三个月是肯定回不去了。得飞鸽传书告诉家里一声,还有明州港那边,他肯定是要错过工程的完工了。有些需要注意的地方,他还是要写清楚,免得出了纰漏。
第1160章 战前准备
自从灭东突厥之后,大唐还从未有过,举全国之力,伐一国的举动。周边的国家,也没有一个国家值得大唐这样做。但是高句丽,却毫无争议地,有这个资格。甚至满朝文武谋划了多年,时至今日即将发兵,都没有特别大的信心能够成功。
事实上,朝中对此时向高句丽用兵,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官员是持有反对意见或者消极态度的。当年以隋朝国力之强,攻打高句丽仍然铩羽而归。李唐才建国多少年,休养生息的政策都还没有贯彻下去,国力的悬殊就更别提了。
就拿最重要的人口和耕地来说,隋文帝初登基时全国人口在籍四百万户,到了隋炀帝登基时已达八百九十万户,以一户六口计,全国人口不下五千万,而在李世民登基的时候,全国算上隐户黑户也不过三百万户,两千多万人。耕地更加是天壤之别,隋文帝开皇九年,全国统计,已垦田地一千九百万顷,到了隋炀帝大业中期已垦田地五千万顷。而到了李世民登基的时候,全国已失的耕地,就达到了两千三百万顷,也就是说,在全国的范围内,有一半的耕地是没人耕种,闲置状态。
古代和现代的不同是,耕地如果荒废了多年,变没办法再耕种,得重新完成一边垦荒。这,恰恰是相当耗费体力的。
当然,这个数字也不见得十分准确。因为仔细研究,隋文帝建国到隋炀帝登基也不过十来年,十来年人口达到翻倍,就是母猪也生不出来这么多,很明显是荒谬的。那这个数字是怎么回事呢?魏征给出了一个说法,隋朝前面是南北朝,那个时候人们流离失所,人口统计困难。而隋朝正式建立后,国家大一统,各地官员们对百姓进行彻底的调查,这主要是为了收税,人头税。为了配合隋炀帝的横征暴敛,巧立名目加税,各地又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虚报,所以在隋炀帝在位的时期,人口达到了恐怖的五千万。
但实际上,可能没有那么多。
而到了李世民刚登基的时候,官方统计的户籍是二百万户,实际约为三百万户,两千多万人。打了十多年的仗,死了小一半的人,这个比例相对是合理的。
而李世民为了避免重蹈隋炀帝的覆辙,在刚登基的时候,明知有隐户,却也没有进行人口普查。这也是历朝进行休养生息,藏富于民的一手常规手段。真正进行的人口普查,是在李牧提出新政,废除了人头税之后。以地收税,而不是以人收税,普查人口对民富就没有了影响,李世民这才下旨,逐步在各地推行‘身份证’,这样统计出来的数据,绝对是历朝以来最准确的。
李牧提出的新政,巧妙之处就在于。解放了人口这条线的限制,从前有人头税的压力,人口都是尽量虚报瞒报的,这样对于其他要利用到人口的地方,就产生了很多的限制。比方说,需要募兵的时候,就会因为没有掌握到具体人丁的数量,而导致效率极低。
而这次对高句丽作战,李世民考虑到了种种前朝的弊端,又与李靖彻夜密谈,综合了所有目前拥有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