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7页

“为何我说做不到?很简单的一个道理,自古以来,君王少而百姓多。君王只有一个,加上所有的大臣官吏,也就数千人而已。但是百姓如过江之鲫,千千万。一个君王,几千个官吏,如何能想得出让所有百姓都满意的仁政?同样的一条政令,有人欢喜就有人咒骂,你如何堵住悠悠之口?”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孟子结合孔子‘仁’的想法提出‘仁政’,他自己也没有做到的原因就是‘仁政’是一个理想化的概念。想要达到仁政,需要君是明君,臣是贤臣,百姓还得是良善知恩义的好百姓。此三者,缺一不可。诸位想一想,若这三者具备,哪还需要什么仁政?随便都是仁政!所谓‘仁政’,就是一句废话了。古今王朝三者具其二就是盛世了,哪有三者皆具的时候?”

“在我看来,一味地研究圣人典籍,是一件荒唐而没有意义的事情。前人的生活,环境,礼乐,教化等等,与我们截然不同。就连孔子当年,想在鲁国恢复周礼,他都没有成功。如今我们去抠典籍中的字眼,用前人遇到的事情,来套用到我们现在遇到的事情上,能行得通吗?”

李牧看了眼孔颖达,道:“那么有人听到这里会产生疑问,若按照我的说法,君主就不要施仁政了么?”

“也不是!”

“还是那句话,可以反着来想嘛!既然君主想推行仁政,总会有人来挑毛病,那么君主不妨等一等。等,不是不闻不问,而是要去体察民情。给予百姓他所急需的东西,效果要比你推行一个所谓的仁政要好得多。用一句我做生意的时候常挂在嘴边的话,这就叫做‘上赶着没有好买卖’,一切要以务实为主。你们以后不出意外都是要做官的,切记不要把什么仁政啊,慈爱啊,宽厚啊,这种没用的屁话挂在嘴边,百姓在意的不是这些,话说得再漂亮,你得把事情解决掉。”

“试想一下,若遇荒年,百姓饿着肚子,瘦的皮包骨了,你跟百姓说仁政,百姓有空听吗?他们要的是粮食,除了粮食,都是狗屁!你们是没见过真正饥饿的人啊,人要是饿急眼了,真的是会吃人的。我今天跟你们说的话,你们要是不放在心上,他日真遇到这种情况,夸夸其谈的时候被人撕了,吃了,可别怪我没提醒过你们啊!”

第0409章 连番打击

在座之人,除了孔颖达之外,都是十几岁的少年人,他们从小生长在公侯之家,别说人吃人的惨剧,他们连挨饿的人都没见过,听李牧说人饿极了会吃人,不少人的表情都是不信的,但却也有一些人信了,被吓得面色惨白,不敢出声。

李承乾是个天生胆子大的,好奇心也重,便问:“大哥,你当真见过人吃人吗?”

李牧随口一说,哪里真的见过,但这不妨碍他忽悠:“没见过我能说么?想我当初在马邑做乡勇,被突厥骑兵俘虏,辗转草原荒漠,一路抵达铁山,这一路上什么没见过。”

李承乾哆嗦了一下,再看向李牧的眼神有些惧怕了,道:“大哥,你不会也……”

“想什么呢!”李牧没好气道:“生而为人,而食人肉,与野兽何异?再说,你以为突厥骑兵会把肉分给俘虏?”

李牧没好气道:“李承乾,你身为太子,想得事情怎么如此奇怪啊?我是在告诫你们,你却好奇这种事情,看来我得跟陛下说一说了,你这个小子思想有问题啊!”

“不要不要!”李承乾赶紧告饶,道:“我不问就是了,千万不要告诉父皇,父皇会训斥我的。”

“那就闭嘴。”李牧斥责了一声,又继续道:“我刚刚教你们的,是一种思考事情的方法,而不是对于圣人典籍的驳斥。这一点你们要区分清楚,或许你们心中很疑惑——”李牧忽然瞧见孔颖达的模样,忍不住发笑,指着孔颖达道:“大家看看孔祭酒,你们觉得他像不像一个要气炸了的癞蛤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