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怎么也想不到,胡远胜这个曾经被文官集团作为标杆的年轻人,现在竟然为通政司服务。
通政司虽然半隶属于外交部,但是这只是为了方便在外人员管理,实际上在整体编制方面,通政司更多的行政事务归属于国防部。
也就是说,通政司现在应该算是文武相争的武之一边。
见苏良这副表情,胡远胜的脸上也露出了一丝懊恼和尴尬。他解释说道:“你被责令返回西洲,有所不知,薛河东在去年去世了。”
六年前,苏良与胡远胜的官司之所以会愈演愈烈,主要就是因为时任礼部尚书薛瑄薛德温在背后发动舆论攻势。
薛瑄与于谦,解祯期是同期进士,当时解祯期状元,薛瑄榜眼,于谦探花。
而这一期进士,也是有明一代,人才济济的一期。
薛德温虽然在官职上最高只做到了礼部尚书,但是其人是继曹端之后一代儒学大家,在北方开创了“河东之学”,门徒遍及山西、河南、关陇一带,蔚为大宗。
在思想上,此人以复兴儒学为己任,对朱瞻基重商轻儒,扶持真理教颇为不满。认为重商引发民众趋利,轻儒导致民风败坏。
在为官方面,他清廉律己,而且勤政爱民,在民间官声颇佳。
作为明代有名的理学大师,薛瑄推崇程朱理学。
不过他虽然在思想上同程朱理学一脉相承的,但又并非程朱理学的简单延续,而是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程朱理学。
为了对抗道教和佛教,他在“理无穷,故圣人立言亦无穷”的思想指导下,弃旧图新,提出了不少具有唯物主义思想倾向的观点,对近年兴起的理学唯物主义思潮起到了首倡和先导作用。
而且他还创立了儒家实学,发表了“人于‘实’之一字,当念念不忘,随时随处省察于言行居处应事接物之间,心使一念一事皆出于实,斯有进德之地。”以及“为学不在多言,亦顾务行如何耳!”的言论。
他在强调行的重要性的同时,也肯定了知对行的指导作用,如论:“知理而行者,如白昼观路分明而行,自无差错;不知理而行者,如昏夜无所见而冥行,虽或偶有与路适合者,终未免有差也。”
“复性”说在薛瑄理学思想体系中也占有重要地位。他虽积极维护程朱的“道统”观念,本质上仍然是唯心主义的,但其中也不乏唯物主义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