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瞻基摆了一下手,房间里面就只剩下了李亮,刘万,还有孙林三人。

马琪这才开口说道:“殿下,永乐十七年过年,奴婢回京述职,遇到了赵王殿下。赵王殿下请了奴婢过府,作陪的不仅有赵王府家臣,还有山东都指挥使刘忠,以及宁波和山东的数位大粮商……”

朱瞻基脸上的笑容不变,内心却掀起了巨大波澜。他没有想到,这件事自己的三叔竟然也掺和进来了。

这件事说起来也有他的一份责任,大明宗室原本是不能经商的,但是从他开始打破了这个规矩。

郑和下西洋期间,赚取了大量财富,开了这个口子,勋贵里面做生意的人就越来越多。

只是这赵王本就掺和了跟日本贸易,赚的盆满钵满,不曾想竟然还看中了粮食生意这一点蝇头小利……

“这些大粮商都是何人?赵王叔又跟你说了些什么?都给我一一道来……”

第三十四章 理清脉络

自永乐初年,大明逐渐稳定,大明的粮食价格就一路下滑。

稻米从靖难之时的一石四钱银子,到后来跌到了一石两钱七八分。小麦略贵,也不过三钱银子略高。

到了永乐十三年,朱瞻基提议从南洋大量运粮之后,大明的稻米价格就被稳定在了两钱五分银子。

稻米的价格下滑,同样影响了麦子,因为百姓只要能活命,是不会特别在意口感的。小麦的价格太高,百姓自然会换成吃大米。

如今的小麦价格基本不会超过三钱银子,这也让百姓种地的积极性很是下滑。

如今大明一亩地的收成基本都是在两三石,就是种两季,基本上一亩地的收成也就一两银子左右。

一家种十几亩地,总产出也只有十几两银子。

这对老百姓的影响不大,因为老百姓交税也都是交实物。种的粮食,交的自然是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