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人比朱瞻基更清楚,海上基地对一个国家海权的重要性。他跟郑和提起的时候,郑和还有些觉得不划算,有些反对的意思。

但是朱瞻基也知道,郑和才是真正的帅才,朱真虽然一件更合他的心意,但是也只是将才。

因为郑和是站在一个宏观的角度,从国家立场上来分析这个问题。在数万里之外设置一个基地,将士远离故乡,耗费巨大,只为了战局一些海上优势,得不偿失。

而朱真是一个纯粹的将领,他不会考虑其他方面,只是从战事的角度来分析问题。

抛开历史的经验来说,郑和的意见才更符合一个为政者的利益,一个国家的利益。

朱瞻基故意问道:“我大明要是占据这些关卡,耗费巨大,可有良策?”

朱真果然没有话说了,他躬身说道:“臣愚鲁……”

这个时候,黄渊突然站起身来,朗声说道:“殿下,臣有一策。”

众人纷纷侧目,黄渊虽然备受重视,但是毕竟只是一个守备。他能参加战场会议,主要还是因为他在担任会议记录,也就是文书。

在这样的场合,他现在敢站起身发言,实则有些逾越了。

不过朱瞻基不在乎这个,翘了一下腿。刘万连忙将一个锦凳放在了他的前面,把他的腿垫了起来。

朱瞻基靠在龙椅上,翘起了双腿,有些吊儿郎当地说道:“讲!”

黄渊朗声说道:“臣一直负责舰队后勤物资供应,对舰队消耗了如指掌。我大明舰队每次下西洋耗费虽然巨大,但是一趟利润下来,却有数十倍之多。在海外设置基地虽然耗费巨大,但是只要舰队不停,盈利足够弥补基地耗费。今后舰队规模当然不必像今次如此之大,如同过去滇国公之例。每年一趟下西洋,期间新兵更换老兵,盈利填补耗费,这些基地就能设置起来。而驻守的将士最多驻守三年,就能被更换回国,也不虞士气消极之危。”

这跟朱瞻基想的几乎一样,朱瞻基赞赏地看了他一眼,问道:“诸位爱卿还有何见解?”

郑和这个时候站起身来,说道:“殿下,黄渊之策的确可行,臣附议。”

朱瞻基点了点头说道:“在何处设立基地?基地需要多少兵力,多少物资?基地营造耗费几何?这些都需要诸位爱卿共襄。其他地方可稍后再议,孤欲发兵,攻打休达和直布罗陀巨岩,一南一北,控制直布罗陀海峡,这样一来,整个欧洲各国的咽喉就被我大明掐住。今日就此事具体商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