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一些象兵有可能给大明造成威胁,但是在火器面前,什么士兵都不可能挡住大明的军队。

王景弘坚信,只要给他一万火枪手,他在联络一些盟友,提供后勤帮助,他都敢立军令状,抓住对方的国主。

听了朱瞻基的话,他点了点头笑道:“的确如此,但是殿下如果不留在此,打赢了对殿下又有何用?如果殿下留在这里,西洲就去不了……”

朱瞻基哈哈一笑,这个王景弘跟郑和一般,从来不会直接劝谏,但是通过分析将利弊呈现在朱瞻基的面前,让朱瞻基一目了然哪个选择更好。

其实朱瞻基早已经打消了进攻德里的念头,他现在不过就是试探一下自己的这些下属们,究竟有没有沆瀣一气。

这种试探果然一下子就试探出来了,不过他也没有惩治他们的念头。不管郑和也好,王景弘也罢,他们都是内侍。

在如今的政治的环境下,太监集团,文官集团,武将勋贵集团三足鼎立,只有太监集团是真正与皇家一体,没有方向之争。

武将们为了功劳,或许会主动挑起战争,文官们为了抢权,也会故意设置一下障碍,显示自己的重要性。

但是太监们除了喜欢贪几个钱,绝对不会跟皇室反着来。

大明的前期的政治体制与清朝有显著的不同,区别就在于整个国家的经济是完全控制在内监的手里。

虽然朝廷有户部,但是户部除了农税,商税几乎等于没有。如今的海关也好,大型工场也罢,几乎都是内监控制,以至于朝廷需要问皇家内库要银子,才能填补窟窿。

文官们为什么要反对下西洋,还不是因为下西洋赚的大量金银,并不是缴纳给国库,而是收于内库。

国家的金银流通全部都是内监控制,官窑,织行,包括茶叶,除了内监就只有一些私人行会控制,户部当然想要抢了这份收益。

以朱瞻基想来,几十年后的土木堡之变,主要就是文官们的圈套。

通过一场顺水推舟的战争,一下子把宦官集团,勋贵集团一网打尽,同时限制了皇权,这可是一石三鸟。

自土木堡之后,皇权就被限制在了皇宫,勋贵集团一蹶不振,宦官们在这样的局势下,也根本谜语了跟文官较量的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