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尚们手里的财富比元朝贵族手里的财富还要多,所以,在大明一穷二白的阶段,寺庙成为了朱元璋经济收入的一个巨大来源。
但是,受过佛教熏陶的朱元璋也很清楚佛教对民间的影响力,想要打击佛教,却不能直接毁掉百姓的精神信仰,这会导致民间大乱。
所以扶持道教取代佛教,并不真正是朱元璋,朱棣就喜欢道教。而是他们从佛教手里获取财富,引导信仰的一种手段。
也是因为了解到这一点,朱瞻基才没有因为耗费巨资修建武当道宫持反对意见。
而且实际上,修建武当道宫没有耗费国家收入的一点一滴,这些资金,全部来源于对佛教的清算。
不算别的,这些年光是从和尚手里检抄的土地,就是一个巨大的数目,目前各地政府僧录司的手里,就还有大量的土地。
这些土地也是朱棣奖赏功臣,还有调节地方民间财富差距,化解民间土地兼并矛盾的重要杠杆。
当然,这个时候,在如今人少地多,土地矛盾还没有激化的时候,这些土地的作用并不明显。
目前这些土地的主要作用,是养活了无数失地的百姓。
他们只要肯干,地方官府给他们土地,给他们工具,给他们种子,来年,他们要交一半的地税,加上利息,人头税等等,总收入的七成要给地方官府。
虽然日子过的苦,但是最少生活是有希望的。
虽然这个环节中有灰色地带,但是毕竟养活了不少人。
朱瞻基不敢轻易涉及这些民政,就连太子朱高炽也不能越了这条线。
但是朱瞻基还是在跟朱棣闲聊的时候,建言朱棣不要大手大脚地将这些土地都赏赐了出去,留下这些官办土地,并且严禁买卖。
朱棣可能看不到这些土地以后的作用,但是朱瞻基却很清楚。
明朝的灭亡不是那个原因的问题,而是从民生到官僚,到体制的,甚至包括灾难的一系列问题的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