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初年几百上千个诸侯国,到了现在这公元前257年,已经只剩下了七个,绝对的百里挑一。
这种惨烈的现实足以让七国的每一位君王心中都有一种危机感,一种朝不保夕的感觉。
在这样的情况下,这些国君们必须要正视眼前,必须要在每一战都尽可能的为自己的国家获得足够生存下去的资本。
在这样的情况下,想要目光长远,那根本不现实。
想生存下去,首先就得功利。
“功利”这个词,从来就是“短视”的同义词,和“长远”不是一路人。
那么在周朝这众多的诸侯国之中,还有没有不功利的国家了?
有。
只不过问题在于,那些不功利的国家,早就已经在过去的数百年里被淹没在历史的滔滔浪潮之中了。
而且,就算想要目光长远,那其实也还挺难的。
七个国家,七位君王,成百上千名大臣,成千上万名官吏,数以百万计的子民。
这么多的因素加在一起,谁能够想得到未来会发生什么事情?
变数太大了。
比如说赵丹吧,赵丹在河东郡之战前的筹划是依靠三晋联盟之力,一直把秦国打到灭亡为止,然后再图谋其他国家。
这其实也算不上一个长远的计划,但就是这么一个并不长远的计划,在河东之战后都立刻产生了变数。
本应该是亲赵派的魏无忌分分钟就带着魏国叛变了赵国,和秦国站在了一起,然后才有了赵国被迫抢先攻击秦国,才有了接下来的邯郸保卫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