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整个赵国才三百多万人,先把男女对半开再除去老弱病残,赵国的成年青壮男子撑死了也就七八十万。
青壮是国家的主要劳动力同时也是士兵的来源,四十五万这个数字就意味着整个赵国的一大半青壮都被派去了长平前线。
都在前线了,后方的收割怎么办?如果继续这么打下去,今年赵国的秋收肯定是要黄了。
这秋收一黄,那么下一次再有粮就要等到明年的秋收了。这样的话别说是前线将士的粮草供应了,就是赵国其他平民百姓的口粮都要出问题,而且是大问题。
这么一来赵国就是整整一年多没有粮食入库,发生饥荒、粮价飞涨可以说是必然的事情。
到时候赵国就是前线四十五万张嘴,后面两百多万张嘴都要吃饭,都没有饭吃。
三个字——完犊子!
所以公族派的大臣们意思也很明显了,既然大王你不同意派上主动出击的赵括,而是依旧坚持用坚守不出的廉颇,那粮食的问题你就先给我解决了吧。
……
s:这边的对话,可能没有文言文基础的朋友们阅读起来会有点费劲。但是请大家放心,不是每一次对话都这么艰涩难懂的。这毕竟是开一个国家大事的会议,所以大臣们的用词自然会比较的讲究。等到日常对话的时候,就会变成那种近似于白话文、非常容易理解的文言文了。
第4章 借粮
在提到了粮草之后,不仅是公族派,就连布衣派的两位大臣蔺相如和虞信都将目光看向了赵丹。
本来廉颇的战败和粮草的不足就是公族派的两大王牌,布衣派正是因为没有办法应对这两大王牌,这才无可奈何的让出了长平前线总指挥官的位置。
赵丹微微一笑,不慌不忙的道:“粮草之事,诸卿不必担心。”
“哦?”这时候已经缓过气来的平原君赵胜不免好奇道:“敢问大王欲从何处借粮?”
现在的事情很明显,赵国是绝对没粮了,那么要想得到粮草,那就肯定得向其他的国家去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