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同志,在卫国战争时期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素质,在艰苦的环境表现出了往我的战斗精神,而在和平时期,作为一个优秀的干部,领导了地方州委取得了不凡的成绩,在各种岗位上表现出来了优越的品质。”谢洛夫宣读着这份马屁文,“经过苏联国防部的决定,现授予勃列日涅夫同志上将军衔。一九六九年一月二十九日……”
在谢洛夫宣读完毕之后,军乐声响起,国防部长格列奇科元帅为勃列日涅夫佩戴上将军衔,其他国防委员包括谢洛夫则同时鼓掌,谁能给苏联中央第一书记授衔?谢洛夫可以说自己做到了,至少委任状是他宣读的。
很快谢列平代表团苏联最高苏维埃授予勃列日涅夫列宁勋章,而在第二天,在勃列日涅夫的提议之下,最高苏维埃授予谢洛夫、切布里科夫、博布科夫、齐涅夫和茨维贡五人以列宁勋章,算是投桃报李。
随后则为了表明对克格勃的信任,对切布里科夫、博布科夫、齐涅夫和茨维贡进行了授衔仪式,把四个人的军衔提升为上将级别。对谢洛夫则给与了公开表扬,盛赞国家安全总政委谢洛夫在一些重大问题上的果决表现,在真理报上公开声明苏联中央是紧紧团结在一起的,绝不是有些国家恶意揣测的那样。
第631章 苏伊条约
在西方看来,这只是勃列日涅夫的一种妥协,向强硬派达成谅解的讲话。其实他们并没有猜错,刚刚上台还不到一年的勃列日涅夫,确实是个弱势的第一书记。中央主席团委员当中最大的团体是柯西金的政府部门委员,有老资格的苏斯洛夫,有波德戈尔内的门徒谢列斯特,剩下则是掌握党务的勃列日涅夫二人组,还有监察权利的双谢组合。
但这个过程,西方猜错了,勃列日涅夫在处在劣势的时候是十分谨慎的,面对着在各种部门占据领导地位的共青团干部,以及强势的柯西金团体,他更多的起到一个粘合剂的作用,现在的勃列日涅夫说的最多的就是团结,团结一致,直至胜利。
在授勋完成之后,勃列日涅夫还专门和谢洛夫进行了沟通,表示愿意提升克格勃的待遇,不过被谢洛夫拒绝了,“作为一个执法机关,我到不认为非要像舒里克说的那样,一个个都无欲无求,对于提升一下克格勃的总局级别干部的权威,我并不反对,但是如果提升整体的权威性,对我们部门来讲并不是一件好事,国家安全委员会和内务人民委员会的成员,加起来已经接近两百万人,一旦克格勃的权威性得到提升,有可能对地方干部造成影响。”
“尤拉,你说的对,确实我有些欠考虑了,当前我们是要深化改革,把我们国内本应该取得的潜力完全挖掘出来,这样各部门紧密配合就很好。”勃列日涅夫没有坚持己见,在一些政策上他是非常谨慎的。他不会像是赫鲁晓夫那样,觉得不错就做了再说。
其实勃列日涅夫算是一个谨慎的改革派,前提是改革没有出现问题。历史上在他上台的头几年时间,一直对柯西金的改革都给予支持。但在捷克斯洛伐克出现自由主义倾向之后,勃列日涅夫看到了后果,谨慎的风格重新占据了主导地位,便让柯西金的改革越来越难以继续下去,最终无声无息的停止了改革。
柯西金的改革之所以失败,和捷克斯洛伐克出事是有很大关系的。而现在,谢洛夫可以毫不客气的说,伊拉克、印尼和苏丹的潜力,都足够让苏联挖上几年时间,根本不需要担心出现剧烈的社会变革,把这几个国家的潜力完全挖掘出来,苏联的经济肯定比历史上发展的还要快,因为苏联的经济体系的规模总量已经在增加了,所做出的选择余地自然更多。
苏联唯一的短板,谢洛夫认为就是怎么玩,人对物质生活的追求是有限的,但是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是无限的——这恰恰是苏联的软肋。苏联作为社会主义国家,长期对人民的文化生活领域进行强力的干预。强调正能量,导致了文化产品的匮乏。当苏联人民开始接触到西方的五光十色、活力十足的文化产品之后,对西方的自由生活产生了向往。对社会主义本身产生了怀疑。
苏联的文化劣势,在谢洛夫看来简直比因为身处寒带受到自然制约的农业还要弱。平心而论苏联在这方面下达了大力气,文化宫、电影院、广场、休闲设施这种东西几乎是标配,但就是无法和美国相提并论,学好很难但是学坏很容易,那种好的坏的都有的文化,比苏联文化部提倡的社会主义教育有吸引力多了。
要想扭转这方面的局面,最终谢洛夫把希望寄托在了西欧的白左身上,只有让这群道德感爆炸的家伙,在西欧推行比苏联都要不切实际的政策,苏联才有机会扭转现在的局面。比如苏联提倡男女平等,克格勃就想办法找女权主义者出来在西欧恶心苏联人。西欧提倡多元化,克格勃就帮西欧搭建移民的桥梁。西欧第二国际的社会党说自己更加社会主义,克格勃就制定出来高昂的福利政策,通过渠道去造势实施。
“伊拉克共产党代表团马上就要来了,这次把伊拉克纳入我们的贸易体系,就可以在中东定下一个钉子,我们没有完全截断欧亚大陆,但也差不多了,只需要等待一个机会,就可以完成这一点。”谢洛夫毫不掩饰地说道,“我觉得我们能赢,最终的胜利者必然是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