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户们听了这些,总算情绪安抚了一些,但好多人还是不太满意。佃了田,那是能够一直佃种的,可到张家做工,谁知道能做多久呢。
崔莺莺站在张超旁边,笑着看着这一切。
不少庄户开始来报名,虽然庄子上只要十个长工,但张家村还需要很多长工,打短工的也要,张家给出的工钱也挺不错的,还包吃。
她在心里算计着,这八百亩地收回来自己佃种之后,一年能多收益多少。
“三郎,你说咱们把家里其它一千多亩地也都收回来自己请人耕种如何?”
张超叹了声气,“那些地可都是跟佃户们签了契约的,现在又反悔,不好。”
崔莺莺却笑着道,“不试试怎么知道呢,我们可以跟他们谈,只要愿意放弃那契约的,都可以来我们家做工,他们的妻子女儿儿子也可以来我们家做工。”
“他们不放弃契约,也一样可以来我们家做工的。”
“我有一个办法,他们肯定愿意,三郎不是一直打算建个私塾吗,那我跟这些庄户讲,只要他们把田退给我们,那我们不但让他们来张家做工,而且可以让他们的孩子免费来我们开的私塾来读书。”
崔莺莺笑的很精明,她就不信,这样好的条件那些庄户还不答应!
第205章 私塾
张超早就打算在张家沟建所私熟,给村里孩童启蒙。作为私塾的校舍都已经建的差不多了,过完年就能招生入学。
在隋朝一统南北之后,已经很重视学校的建设,在隋时,从中央到地方,都设有官学。中央有国子寺,下设五学。另外大理寺中,也有律博士和学生,专门教授律法,太常寺下的太医署,则有医学博士、按摩博士、药园师等,教授专门的学生。
秘书省下的太史曹,也设有天文、历法、漏刻博士等,教授专门学生。
而在地方上,州县也都有设立州学县学,尤其是在黄河中下游一带学校更多,讲诵不绝。
隋时也涌出不少有名的大儒,开庐讲学,甚至学生多达数千人听讲的。例如死后被学生们私谥为文中子的王通,弃官归乡,以著书讲学为业,钻研孔子六经,做续六经,门下弟子后来遍及武德、贞观朝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