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7页

史彦超长槊直指城头,嚣张跋扈至极,“尔等若敢战,出城来战,若不敢战,速开城门!”

滁州刺史在听闻唐军数千铁骑直奔滁州城而来后,先前一直纠缠的天人交战终于有了结果,他叮嘱了一句守将好生守城,转身火急火燎回到府邸,收拾好细软就带着家将家眷跑了。在刺史心目中,战争早就有了结果,李德诚不用说肯定是败北了,要不然唐军也不会都打到了清流关。唐军的凶悍程度简直超乎想像,李德诚三万兵马说败就败,唐军得多能打得有多少兵马?原本刺史还寄希望于清流关能支撑一些时日,但是从清流关有交战声传来,到交战声停歇再到唐军铁骑奔来,总共还不到半日时间,那清流关是何等地方,徐知诰苦心孤诣花费大力气修建的雄关天堑,本身地势也是山高沟深数十丈,徐知诰都说它不亚于剑门关,这样的险要之地竟然没有半日就被唐军拿了下来,简直跟玩儿一样,那唐军还是人吗,这怎能不叫人心肝欲裂?李德诚三万人都挡不住唐军,清流关雄关天堑都挡不住唐军,他区区一个滁州城,守城将士不到三千,拿甚么跟唐军相抗衡?此时不跑,等到唐军合围他就跑不掉了!

滁州刺史率先跑了之后,其它官员得到消息,也相继出逃,等到史彦超在城外耀武扬威一圈,下达滁州限期投降的指令,城池守将也不坚持了,当即就带着亲信部曲出东门而走。

最后的结果是,史彦超在滁州城外呆了没到一炷香的时间,滁州城门就叫滁州本地人的守城将士给打开。

史彦超带领君子都驰入城中,接管城防,而后他去刺史府节度使府取了一些东西,就回了清流关。

李德诚在关山中走走停停,最终敌不过李从珂疯狗一般的追击,硬着头皮来到了清流关外。

当是时,夕阳余晖正洒落天堑上的那座雄关,一个身着亮眼明光甲的年轻将军,站在竖有唐军大旗的关隘上,俯视着他们这群残兵败将,气度拔山填海,神色云淡风轻。

疲惫至极的李德诚在马背上仰望着那个年轻人,一股从未有过的挫败感与无力感笼罩在心头。

气定神闲站在清流关上的,正是李从璟,他伸出手,史彦超立即将从滁州城得来的刺史与节度使印信交到他手上,看了城下狼狈不堪的吴军将士一眼,李从璟的目光最后落在李德诚身上,“滁州已入孤王囊中,李将军进退无路,如何不降?”

第782章 莫离献策定滁州,冯道驱至寿春城(六)

所谓雄关天堑,首要之重便是因势利导,充分利用地理优势修建关隘,真正的雄关并不需要驻扎雄兵数万,往往千百人就足够稳固防线,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才是雄关的含义,驻兵数万的不叫险关而叫兵城重镇,无论是大小剑山的剑门关还是关山的清流关,关隘本身也容不下千万人,在兵法上讲究让敌军优势兵力施展不开,只能在数十人数百人的规模上交战,才是天堑险隘的真正含义。

李德诚带着万余吴军残兵败将赶到清流关,城头上的李从璟将滁州刺史印信等物扔下关隘,令这群丧家之犬缴械投降,到了这步田地吴军已经没有资本与李从璟谈条件,前有雄关天堑后有虎狼之师,吴军若是不想全军覆没就只剩下投降一途,然而李德诚的反应却让清流关上的君子都勃然大怒,这厮不仅不下马请降,反而在马背上指着李从璟的鼻子,好一阵破口大骂。

“李家小儿休得猖狂,我李德诚戎马一生何等场面不曾见过,要某家投降真是痴人说梦,某家一身横肉铁骨铮铮,上承君王厚恩下系军民厚望,便是粉身碎骨也决不投降,今日便纵是要死也是为家国而死,乃是死得其所,忠义不负祖宗妻儿不负江东父老,要某效仿那摇尾乞怜之辈,你真是瞎了你的狗眼!李家小儿,若想取某项上人头就出关与某一战,看看某家这杆铁枪饶你不饶!”

李德诚这一阵怒骂让史彦超须发皆张,他当即向李从璟请命要出关去取下这老贼人头,吴军分明已经败了再也无路可走,此时李从璟怜惜他等性命意欲放他一条生路,李德诚不知好歹也就罢了,竟然敢对李从璟出言不逊,史彦超恨不得立即将其碎尸万段。

平心而论李从璟的脾气也跟温和扯不上半分关系,他只是早已不习惯喜怒形于色罢了,眼下被李德诚这般怒骂,自然不会坚持热脸贴冷屁股,要他摆出一张思贤若渴的嘴脸,继续去苦口婆心跟李德诚晓之以情动之以理?没有这个必要。李德诚既然一心求死,李从璟不介意成全他,对方要忠义之名他要万里江山,彼此各取所需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