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8页

首先,唐元币值极为稳定。为实现这一点,给予其他国家信心,唐元将直接与黄金挂钩,唐元回归一元一克黄金的标准时代。

其次,大唐需要拥有海量的黄金储备,允许唐元和黄金之间的自由通兑。看上去这好像是一个严重的黄金外流情况,但随着经济的发展,所有欧洲国家都明白一个事实,抱着不能吃不能用的黄金,一点用都没有。如果换成唐元,则能够购买到各种工业品和其他商品,转化为国家的生产力和国力。再者,大唐的底气在于,此刻就算欧洲国家政府不吃不喝,将所有的财政收入用来换黄金,他们也换不空大唐的黄金储备。大唐还有更多金融工具可以用,比如说黄金期货。大唐足以在短时间内开采出巨大数额的黄金,所以靠兑金来挤兑大唐经济,基本上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至少在三十年内不可能出现,而三十年后大唐必然会像美国一样直接放弃这个货币金融体系,转而进入下一个时代。

另一个基础,大唐通过一场欧洲战争,已经彻底成为了几乎所有欧洲国家的债权国。通过支援法德的战争,大唐出借了数亿唐元的贷款。英国、俄罗斯、奥地利等国的赔款也是以唐元为计价单位的。大唐商业银行在欧洲有着数不清的贷款业务。这些债券合同,成为大唐能够推行以唐元为基础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另一大基础。

其他国家通过官方规定本国货币的含金量,从而实现与唐元的挂钩,确定与唐元的固定汇率。在该条件下实行可小幅度调整的固定汇率,各国货币实行自由兑换,从而确保国际经济能够稳定发展。

这套大唐推行的唐元国际金融体系,是一种虚金本位,大唐不需要真正拥有多少黄金就印多少钞票,实际从多年前大唐已经不这么做了。它实际上是依赖黄金作为硬通货的传统保值性,强行赋予唐元相同的性质,也就是使得世界各国对于唐元同样怀有信心,而考虑到其他国家的经济总量,无法对唐元实现真正的挤压和挤兑,所以其稳定性可以获得足够保障。

在该体系中,唐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其需求性会随着各国的经济发展而直线上扬,这也使得大唐不仅需要按照本国经济发展规模增发大量货币,同时还要印出足够外部需求的钞票。这无疑有一点走钢丝的倾向,所以大唐央行必须时时刻刻盯住国际金融形势,并时刻做好准备废除该体系。自然,这不可能是非常近期的事情。而真到那个时候,大唐国际主导货币的地位已经固定下来,也不需要用这种笨办法了。

为实现该体系的顺利推行,大唐提议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来对汇率调整和其他国际货币合作行为进行监督和指导。另外,这个大唐版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不具备特别提款权,甚至不具备弥合国际收支逆差的借贷功能,其指导监督性质更大。

第725章 国际金融和贸易体系(中)

参与华沙会谈的各国代表们,能够完全理解大唐用意的人,其实一个也没有。但他们都清楚一件事,如果未来的所有国际贸易都采用唐元进行结算,显然唐元将会拥有超然的地位。他们无法确切地知道这个超然的地位会有如何的体现,但也本能地觉得事情不对。

然而几乎所有的与会代表都无法阻止大唐来推行这样一套金融体系。法德等国欠大唐巨额的外债,而且本身他们已经有大量的贸易行为是用唐元进行结算了。如果他们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采用唐元交易显然会让事情更加简单化。

英国倒是有意继续维持自己的英镑地位,不过此时毕竟不是十九世纪,英镑的地位也没有随着日不落帝国达到其顶点。尤其是英国在同大唐进行贸易的时候,大唐已经拒绝英国人用金英镑来付款,而要求使用唐元。只要英国还想从大唐获取商品和技术,甚至不仅限于大唐本土,就算从清国购买茶叶和丝绸,英国也只能使用唐元结算。

没有唐元的话,要么用黄金去换唐元,要么向大唐进行借贷,总之在国际贸易的过程中,英镑正在被唐人驱逐。或许在英国自家的殖民地还可以使用英镑进行贸易,但现在英国的殖民地还剩下什么?加勒比还剩下牙买加之类的小岛,西非还余下一个黄金海岸,然后就是零散的印度殖民地,充其量再加上一个人心思变的加拿大。

大唐有极为强大的经济影响力,会压制其他的国家采用这套新体系,英国想要从美国采购棉花,只能用唐元,想要从东印度群岛采购香料,只能用唐元,诸如此类,英国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残酷的事实。

紧接着,楚白公布的关税和贸易协议,更是让所有的与会代表一阵牙疼。大唐力主建立一套多变的国际化贸易体系,敦促各国向其他国家提供一般最惠国待遇,进行大幅度的关税减让,并且削减贸易保护和进口数量的控制。

对这个协议最为反对的自然还是英国人,英国的发家史就是血腥野蛮的抢夺加上毫无廉耻的贸易保护组成的,原始资本的积累不外如是。英国人甚至对自己贸易保护发展到什么程度呢,严格限制本国殖民地,如印度和爱尔兰的商品输入,只允许英格兰向这些地区输出商品。当英国人的原始资本积累完毕,工业化完成形成相对竞争优势的时候,他们反而转过头来用炮舰去强迫别人开放市场和降低关税,还高叫着什么自由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