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在战争中拍板做决定的还是德军的统帅布吕歇尔,这位原大唐德意志兵团的高级军官,已经习惯了唐军模式的作战,而且也沾染了唐军那种独有的勇敢自信,或者说狂放。郭新觉得,布吕歇尔分兵以第三师的兵力前出建立易北河防线,阻挡普军西来,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武断和刚强的决定。德军毕竟处于相对弱势的境地,而且普鲁士是欧陆强国,陆军水准在欧洲或者世界范围来说都是首屈一指的。即便德军抢出了易北河防线,并且拥有机枪火炮等众多火力支援,但与普鲁士军团硬碰硬,并不是多么聪明的办法。
但是德国人有着德国人应有的一种执拗和直愣,布吕歇尔对于德军有着很强的自信,并且认为一旦普军在易北河防线遭到惨败,德军就能打出气势,并且震慑住诸侯的联军。同时这场战役还能够为后方的德意志共和国提供喘息时间,做出更多的准备。德意志国革如果能够武装出更多的部队,那么布吕歇尔就能够获得更多的援军,从而在战场上慢慢扭转局势,最终由守转攻,获得胜利。布吕歇尔的执拗还体现在,他其实根本没有指望第四师能够快速地从比利时回转,参与到莱比锡战役中。他更加在意的是从南线突进过来的奥地利、慕尼黑和符腾堡军团,所以他需要第四师在法兰克福南方莱茵河一带构筑防线,阻挡从南方进犯的诸侯联军。
这个战略也绝对不是没有问题的,首先它建立在德军能够稳守易北河防线和莱比锡的基础上,如果普军突破了易北河防线,实际上莱比锡也是守不住的。其次,奥地利人对于德意志共和国连同比利时的独立大为光火,原本并不想大举出兵的利奥波德二世,已经调集了奥地利的包括匈牙利兵团、波西米亚军团在内的部队,总员额可能在五万人左右,从东南方向奔赴莱比锡。这些部队从集结到开拔,最后抵达莱比锡战场,估计会在二到三个星期,奥地利方面的行动确实是比普鲁士慢的。但是如果真的到二三个星期之后,莱比锡战场上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德军和普军仍在僵持,那么大规模的奥军援军的到来,会使得战场的天平严重倾斜。
郭新还知道一个问题,那就是德军的整个战争的储备,并不算多。毕竟德军的武器弹药和其他后勤补给,都是不远万里从美洲运过来的,虽然之前已经进行了比较多的储备,但是如果战争的激烈程度超乎想象,那么德军的弹药消耗也会十分巨大。普军和奥军都能够从本国的军工业得到充足补给,不必说他们本身也拥有数量庞大的军事储备,德军的枪弹炮弹打完了,短期内很难得到补充,即便现在大唐方面不停地在向欧洲派遣运输船,但毕竟需要时间。
所以这就给布吕歇尔带来了一个大的难题,他需要拖时间,从而让后方武装起更多的增援部队,但同样不可以无限期地拖下去,因为他的部队消耗不起。所以即便布吕歇尔没有明言,郭新明白布吕歇尔究竟是怎样一个打算——这位德军统帅希望能够在这场战役中取得一场决定性的胜利,从而彻底瓦解大规模的普奥进攻,为德意志共和国创造出良好的环境。
这估计也是共和国总统、国革领袖马恩斯所想的最佳战略。以国革的实力,短期内对抗普奥两方,十分吃力,就算是武器装备足够好,人民支持足够热情也不行。所以,马恩斯希望布吕歇尔的决定性胜利,能迫使普鲁士和奥地利来到谈判桌上。马恩斯不需要任何一个德意志邦国承认德意志共和国,他只需要中止这场战争,有时间来夯实国家基础,从而获得更强的实力。
第571章 莱比锡战役(三)
同样被布吕歇尔部署在易北河防线上的还有国际纵队的两个大队。来自世界各地的国际主义战士们组成的国际纵队,规模在一个旅左右,五千多人,其中唐人占了一大半,不过其中却甚少唐军的正规军,即便有也更多是退役之后加入国际纵队的志愿者。国际纵队的编制是纵队—大队—中队和小队的编制,由于规模不大,所以纵队相当于旅,大队为加强营,人员在600-800人;中队实际等于连,有一百多人,有些中队也经过了加强;小队则等于排,基本都是三十多人的编制。
两个部署在易北河防线的国际纵队大队,人数在1500人左右,这使得德军在易北河防线拥有七千多人近八千人的兵力了。当然这个加强也只能算是聊胜于无,因为普军在另一面的实力也得到了加强,萨克森将约一万残军置于了普军元帅卡尔一世的统领之下,使得对面也拥有了四万多人的兵力,也就是说卡尔一世统帅的部队是德军防御力量的六倍到七倍之间。
经过多日的行军,普军的前锋部队已经抵达了易北河沿岸,卡尔一世临河而望,听取着侦察的报告。
“叛军在一周之前已经全面控制了易北河的西岸,并且组织了当地的暴民,强行破坏了八十公里宽幅内,河道上面所有的桥梁。叛军拥有不少的起爆物,所以这一点对他们来说没有什么难度。我军如果要进行渡河的话,必须临时搭设浮桥。”
易北河的水流并不算是湍急,舟桥作业的难度并不算高,但是卡尔一世仍旧比较忧虑,对面的德军指挥官的名字虽然他听都没有听过,但是明显不是易与之辈。德军在整条防线上打造了数个据点,能够做到攻守相望,虽然卡尔一世可以选择在整条河段的任意一点抢渡,但德军都能够迅速反应然后做出反制措施。更何况,在随便一个位置渡河只是纯理论上的情况,进行舟桥作业的话,普军需要考虑地质、河流宽度等多方面的问题。卡尔一世一直留心军事科技上的进步,即便是很多东西普军并没有装备,但是他却有所耳闻。
让他十分眼馋而又担忧的一件东西,就是产自大唐的步兵电台。此时在欧洲唐人掌握无线电通讯已经不是一件秘密了,然而唐人并没有向欧洲国家开放无线电的技术,只向欧洲国家出售有线电报。卡尔一世早已听说,在唐军的部队中,基层部队是普遍装备步兵电台的,这使得步兵单位之间进行协同作战的能力大大提高。
普军如果攻击易北河上的一点,那么负责防御的德军很快就能在短时间内招引大量的友军前来支援,这种能力让卡尔一世还是十分忌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