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页

而许多江南人甚至害怕战火累及自身,连夜逃到了别的地方。萨载势力主要集中在江苏,很多人便逃亡江西、安徽等地。有些人甚至觉得还不够安全,直接跑到了两湖荆楚一带。

萨载也没想到,朝廷居然这么快就下定了决心除掉自己。除了感到害怕之外,萨载也发了狠,他下令将自己这些时间招募起来的民团都集中起来,并执行坚壁清野的计划,准备采取焦土战术,要拼着毁掉半个江南,来阻碍唐军和武卫军战斗的决心。

只是,在武卫军过境山东进入江苏的时候,一个噩耗率先给了萨载一记重击。徐州镇举镇向朝廷投诚,表明立场,不再为萨载效力。而徐州镇的倒戈也仅仅是个开始,紧接着是寿春镇、瓜州镇、湖口镇,诸多绿营兵都在最后的关头脱离了两江总督的管理,驱逐了两江总督派来的官员,宣布忠于朝廷。

一方面,嘉庆喊出谁要跟朝廷作对,就是乱臣贼子,要给他们著书立传,还要在他们家乡立碑,最后连祖坟都要给他们挖开,统统诛九族。不少绿营兵将的家人可都不在自己的驻防地,而在朝廷控制的地区。如果明着跟着萨载对抗朝廷,赢不赢先放一边,自己的家人恐怕就要直接被砍头了。

另一方面,绿营显然对自己的战斗力不看好。武卫军虽然初立,但已经在山东、山西和河南取得了战绩,表现出了不小的战斗力。跟他们硬拼显然胜利机会渺茫。如果这时候投降,显然朝廷不会硬是驱动他们去对付萨载,那么这样就等于避免了一场战斗,大家都能保住性命,这可比什么都重要。

所以在关键时刻,萨载能够依靠,只有自己忽悠住的江南八旗的人马以及临时拼凑起来的民团了。

慌了手脚的萨载有些风声鹤唳,对于自己的身边甚至都无法信任了。萨载开始对江宁城内进行大规模的清洗行动,他命令忠于自己的民团,开始大索全城,任何被认为是危险分子的人都被杀戮,甚至很多满城之内不想打仗,希望跟朝廷讲和的满人也都死在了萨载的屠刀之下。

萨载终究不算是什么有才能的军事家,更不是什么政治家,所以在面对危机的时候,只能不断地做出错误的决策。江宁城一夜之间数千人被杀,变得一片萧杀和恐怖。本来对于萨载没有什么特殊感情的江南人反而对他痛恨起来。

不过,令人吃惊的是,以儒家理学道德观,桑梓同乡情谊,被书生们统领的地方民团们,却仍旧团结如一,坚定地反对朝廷。最后的关头中,萨载和这一群保守势力抱团取暖,但命运仍旧飘摇。

第340章 江南(二)

一条长龙般的马队在官道上行进着,所有的士兵都骑着一匹马,运载着物资的马车在队伍的中间,部队的行进速度并不是很快。这条长龙马队正是来自武卫军第三师的部队,武卫军是纯步兵部队,他们现在所乘骑的马匹,起到的仅是运输工具的作用。

唐军在京师事变后控制了清军绝大多数的战马,而对于大唐正牌的骑兵部队来说,矮小的蒙古马根本不入他们的眼,但是对于步兵们来说,却能够帮助他们实现骡马化,增加部队的机动能力。以至于,这支出征的武卫军第三师第6旅总共有一万匹战马和骡马可供调遣,仅仅是战马的草料消耗也是个大数目了。

第三师的第五旅人马是走海路的,由大唐的船舶将其送往江南,溯长江口而上,对沿江目标发动攻击。

第六旅的第一战本来是在徐州镇,不过徐州镇居然在他们半道上就投诚了,朝廷兵部命令徐州镇兵马进入山东,然后在山东接受改编,编组新军。这样也是为了避免徐州镇诈降,仍旧在徐州,而武卫军打到苏南之后,徐州镇如果反叛,那么就会切断武卫军的后路。

虽然这种可能性不大,但武卫军还是谨慎以待,避免任何差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