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冯绍之还觉得让自己的孩子跟一群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相处,也是不错的事情。这种年纪的孩子还没有“恨爹不成刚”的意识,相处更单纯一些。群体的学习生活有利于他们更快成熟,在与人交往中学到更多的东西。这也是后世比较流行的一种教育学说法,同侪教育。
甚至冯绍之自己还买了一套中学的教材,没事的时候就看看。冯绍之很早就意识到,传统的经学教育在实际生活中对人的帮助是有限的,他的能力大部分都是经学以外培养出来的,也有父亲的言传身教。喜爱看杂书的冯绍之求知欲比较强,在来到上海之后,冯绍之的业余生活似乎更加惬意。同文书店是第一批就在上海营业的商铺,出售各种各样的书籍。冯绍之第一次进入同文书店震惊得无以复加。一座三层楼的建筑,里面全都是书。这对于一个爱书的人来说,几乎就是天堂。
不论他的万贯家财,以冯绍之自己做公务员的收入,买书根本不成问题。从介绍各种知识的书籍,到唐人的小说散文,应有尽有,他没事就过来踅摸一圈,随手翻翻,看中哪本就买,完全不分类别。甚至于连《大唐共和国刑法》、《养猪绝招三十六计》、《谁动了你的奶酪》一类的书,他都会买来看。
来上海一个月,冯绍之有了一个清醒的认识:唐人的强大,来源于知识。
第339章 江南(一)
上海特区成立后,虽然大量的大唐货物从大洋彼岸被运送到这里,可是由于江南地区处于萨载的控制下,萨载禁止江南商人私下接触大唐商人,从上海购买大唐商货在江南进行贩售,这无疑是唐人所不能接受的事情。
不过白南还是将嘉庆和他的朝廷摆在了前面,作为对付萨载的工具。嘉庆在1780年四月下诏,命令萨载回京,并增加了一个从一品位的殿阁学士,作为安置萨载的位子。同时嘉庆任命纪昀作为正二品的江苏巡抚,其余江南省份也都安排了新的巡抚。
萨载在回复的奏章中,再次“婉拒”了嘉庆的任命,托称江南并不平静,事务繁忙,他这个总督一时走不开。
在第二张下给萨载的奏章中,嘉庆的口气就变得严厉起来,称萨载不尊皇命,自行其是,为大大的忤逆之行,不是忠臣应该做的事情,嘉庆甚至还搞了最后通牒,要求萨载在一个月内启程赶往京城,不然就对他革官。
而萨载被逼到这个份上,也终于图穷匕见。萨载明言,朝廷现在为奸佞所占,皇上的视听被蒙蔽,外有恶敌,时局实乃极其危险的状态,萨载一颗忠心可鉴日月,在此关头即便违抗皇命也在所不惜,只望能够清君侧、救大清。
即便萨载不敢直言皇帝之非,但是他也以皇上身边有小人这样经典的借口,正式地跟朝廷划清了界限,公然作对。萨载还将这封直谏,张贴在了江南各大州府县城,他幕中极有文采的文胆为他书成这直谏表,当真也是情真意切,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大大的忠臣。而且他在直谏表中,痛陈朝廷新政之非,认为荒腔走板,背祖宗章法和圣人道统,并且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即维持大清就有体制,恢复八旗,沿用旧体制,仍旧八股取士等。
不得不说,萨载的这番举动,还是得到了江南许多保守势力的欢迎,尤其是一大部分读书人,都认为朝廷的新政是恶政,皇帝身边有小人。很多江南士人都因此投入萨载的怀抱中,为其效力,也让萨载觉得自己深得民心,力量大增。
嘉庆在得知这一情况后,怒不可遏。在通过唐人的情报组织获得了一批投靠萨载的士子名单之后,嘉庆把这些人的名字昭告天下,并且声称要在他们的家乡竖立起一块“乱臣贼子碑”,把他们的名字都刻上去,供人世代唾弃。
这样极端的举动确实吓住了一批人,不过也把那些已经投靠萨载的人推得更远了。
随后,嘉庆宣布,派遣武卫军第三师前往江南,并联合在上海的唐军,对萨载展开军事行动。朝廷一出兵,便使得江南风起云涌,顿时江南便有不稳的迹象。虽然江南一些豪门富户都不怎么待见朝廷新政,也不喜欢唐人,可是唐军能打是确凿无疑的,要不然也不会连续打败了十几万的清军。江南的兵力加起来也不过几万人,而且谈不上什么厉害的战斗力。虽然萨载招募了一些民团,但这些民团训练不扎实,甚至很多都没有真正的武器。而反观唐人和武卫军一方,都装备了犀利的火器。京师事变之后,天下人都隐约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拼刀枪已经过时了,厉害的火枪大炮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
就算萨载手里有一部分火铳手,但是对比唐军和武卫军那是分明不够看的。绝大多数人都不看好萨载的前途,很多原本对萨载也有所支持的江南豪族也都变成了观望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