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页

“第三个任务是栗部长的,运往蒙古的货物里再加上一种,粮食!这次不去密州了,直接拉到来州去,那是蒙哥部族的势力范围,把粮食低价卖给他们,确保他们在冬季来临之前不会缺少粮食。有了粮食,他们底气就会更足,人一旦手里有了底牌,往往就能做出意想不到的决定。假如贵由和蒙哥能兵戎相见,大宋朝廷北伐的理由就更充足了,想不去都不成!”

“第四个任务是我自己的,海上君王号不是马上就造好了嘛,这边短时间内也没我什么事儿了,我打算带着一部分海商先去大食人那边探探路。不管这次海商罢市的问题最终如何解决,去大食国的航线都要开辟出来,大家还有问题吗?”洪涛听完了大部分帝国官员的发言,民煮之后就是集中,连续四个任务布置下去,几乎涵盖了帝国所有的部门,连他自己也没落下。

洪涛这边紧忙活,南宋朝廷也没闲着,洪涛能想到的他们基本也都想到了。这下朝廷里可就热闹了,如此多的选择题让他们这群奇葩们伤透了脑筋,每种选择都代表着至少两种变化,而每种变化都要影响到大部分人的利益,何去何从个是个大问题。

首先就是皇家船队的事儿,当那些幸存者被海商的船送回广州,又被当地官员护送回临安之后,朝堂上就变成了菜市场。参加了船队的官员和反对船队的官员首先就吵了起来,那些船和货物都是各家认购的,都是钱啊,还不是小钱,就这么没了,谁能甘心?

以史嵩之为代表的一派直接就急眼了,纷纷上书要求朝廷替自己做主,向金河帝国讨还公道。当然了,这只是中心所想,话不能这样说。每份奏折都写得慷慨激昂,无一例外全是站在国家利益上,为了朝廷着想。

他们一口咬定这是金河帝国在暗中捣鬼,打沉了朝廷的船队,所以朝廷应该趁着蒙古帝国衰弱的机会,大力发展水师、严格控制海贸,甚至采用禁海的手段也在所不惜,一定要把背后捅刀子的金河帝国干趴下。

这些主张立刻就遭到了郑清之一派的坚决反对,理由很简单,没有证据显示朝廷的船队是被打沉的。那些被救回来人异口同声的表示船队是遇到了大风浪然后又进入了一片死海,这才损失殆尽。要不是金河帝国的皇帝亲自带着战舰进入死海搜索,恐怕一个人都回不来。

现在金河帝国不光不是幕后黑手,还是救命恩人,不光不能责怪,还得感谢。郑清之还在朝会上发表了演说,他向理宗皇帝和史嵩之一派的官员提出了三个问题:是大宋故土重要,还是无主的海洋重要;是联合金河帝国北伐重要,还是因为个人恩怨为朝廷再加一个劲敌重要;是继续扩大海贸为朝廷赚取大量税收重要,还是满足朝廷中某些人的私利重要。

郑清之可不是空口白牙的臆测,他手里有一份资料,上面有蒙古帝国目前国内形势的分析、有大宋军队和蒙古帝国在黄河以南兵力的对比、有近五年以来大宋市舶司从琼州、广州、泉州、福州收取税金的具体数字、还有朝廷船队里某些家族用低价强买水师战船并在船队里夹带大量私人货物的明细。

第205章 文家两兄弟

这份资料在朝堂上一经公开,立刻就引起了轩然大波。大部分言官都像打了鸡血一样对史嵩之一派展开了口诛笔伐,那些和史嵩之有瓜葛的言官们也不敢吱声了。别人都把详细内情抖落出来了,根本没法辩解啊,总不能说我用自己家的钱买货物,然后赚了钱给朝廷国库吧。这不是辩解,这是藐视朝中官员和官家的智慧,把别人全当傻子了。

更麻烦的是这份资料在当天就登在了知音报上,除了军事方面没有涉及,其它内容几乎和郑清之手上的那份资料内容一模一样。这张报纸一出来,就如一块大石头扔进了油锅里,想不关注都不成,连锅边上看热闹的都烫了一身泡,很多知名人士纷纷站出来用各种方式指责史嵩之一派是国之蛀虫。

紧跟着,广州、泉州等地就爆发了更大的恐慌,多达百位商家云集在海峡公司的总部门前,让家人彻夜排队申请移民。他们要拖家带口的离开故土去金河帝国生活,因为朝廷的做法太让他们失望了,这是赤裸裸的与民争利。

而且不光是精神上的损失,假如朝廷真听取了史嵩之一派的意见,把海贸禁了,那他们就活不下去了,海商们还能坐着船跑路,他们这些坐商跑都没地方跑。结果这些事情又通过报纸很快传遍了南宋的沿海城市,搞得温州、台州、明州甚至临安的海商们也开始惴惴不安起来,据说他们也在谋划着一起罢市,向朝廷发出最强烈的抗议!就算是背上一个造反的罪名,也不能实施海禁。

这样一来就该轮到理宗皇帝头疼了,假如这件事儿光是在朝堂里争论争论,不管谁对谁错,还都在他的控制范围之内。就算史嵩之一派在这轮斗争中失败了,他也能施展乾坤大挪移之术,让史嵩之一派别受到太大打击。流放、罢免几个倒霉蛋,让这件事儿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再安抚安抚郑清之一派,就能把这件事儿抹过去。留着史嵩之这些人,理宗皇帝就不用怕郑清之大权独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