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药的配方并不是什么高难度的技术,只要帝国的火药出售到大宋,他们有了实物,用不了太长时间就能摸索出来,到时候的结果和孔部长担心的会一模一样。所以呢,我们不如趁着火药配方现在还有价值,用它来交换到我们需要的东西。至于说海军实力对比的问题,我觉得并不用太担心。海军是个综合兵种,体现的是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造船技术、冶炼技术、化工技术、纺织技术都得跟上,另外还得有完备的导航技术,海军才能发挥出它应有的战斗力,光靠几门火炮是远远不够的。”
“其实就算大宋的火炮装了我们的火药,它在射程和威力上也距离我们的火炮有很大差距。在膛压、内壁加工、炮管长度、重量、炮弹密封问题上,大宋的火炮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一点大家如果不放心,可以私下去和齐部长请教请教。总而言之吧,我认为大宋掌握了火药配方,并不会对皇家海军形成实质上的威胁,顶多是我们以后万一和大宋开战了,到人家地盘上去打仗就有点难度了。不过这个战争帝国是极力避免的,短期之内恐怕也打不起来。任何技术都是有时效性的,所以威胁不大。”
洪涛对于孔沛的担忧很理解,但是不赞成。火枪可以出售给大宋,火药为什么不能呢?大宋之所以对外羸弱,缺的一直不是技术,而是一套有效的国家制度。假如南宋官员都像吴玠、孟珙那样把大部分心思放在国家利益上,小部分心思用在自家得失上,不用自己帮着,蒙古也打不动它。但如果南宋官员都像史嵩之、赵范、赵葵之流,除非自己每次都赤膊上阵帮着南宋冲锋陷阵,否则南宋迟早要被他们自己玩死。
第204章 有的放矢
技术终归是要由人来使用的,如果让有用的、合适的人站到朝堂上,进而影响南宋朝廷的格局,这才是洪涛急需的,至于说一两样小技术的掌握,改变不了南宋和金河帝国的实力对比。经济上就不说了,金河帝国的全年收入已经快赶上南宋朝廷收入的一半儿了,可是金河帝国的人口连南宋的百分之一都不到。要是算盈余的话,金河帝国就算把福利待遇再提高一倍,每年国库的盈余也和南宋朝廷差不多。
打仗打什么?尤其是在使用了热兵器之后,打仗打的就是钱啊!每开一炮就等于扔出去一把铜钱,一个齐射一枚金币就没了。火枪兵是厉害,可是没钱了你看看,他们还不如拿着锄头的农民能打呢。洪涛就是要用火枪、火炮、火药把南宋引上一条不归路,它走得越远就越没法回头,也就越离不开商业。
一个商业发达的国家,洪涛有一百种办法对付它,随便拿出一招儿,对方就得面临国家经济崩溃的边缘。可一个自给自足的农业国,洪涛只有一种办法来影响它,那就是战争!因为它不开放,基本不受外界影响,就算把海岸线全禁了也不太难受。
这种思维孔沛没有,这个时代的所有人都没有,如果说可能有的,就是航海学校里的那些金河湾二代、三代们了。但是这条路洪涛必须走,别人可以不理解、不认同,趁着现在自己说话还算数,就算是强行推行,也得按照自己的想法来,这玩意就不能搞民煮了。
“还有我呢!我这儿也有一个报告,陛下一块儿给批了吧!不是白批,陛下的新船已经顺利通过了两次海试,开始安装帆具了。最快的话,下个月陛下就能开着它出去啦!”孔沛还没坐下呢,温小七又站了起来。虽然齐祖和温小七是工业部的部长和副部长,但他们俩在工作上没有啥统属关系。一个负责冶金和机械制造,一个负责船舶建造,在某些情况下合作更多,在某些时候又得竞争,比如现在。
“哦……很好,改天有时间我去看看。报告的事儿也改天吧,你不急吧?”洪涛显然对那艘海上君王号不太感冒,嘴上说着很好,但是脸上一点高兴的表情都没有。他压根就不想要一艘又笨又慢的战列舰,自打这艘船开工之后,好像就去过一次,然后就把它给忘了。
“急!特别急!我要申请更多的研发经费,咱们的水箱可以带五台织布机了……”温小七现在对造船也没啥兴趣了,他对蒸汽机更上心。由于这个东西是绝密级别的,在座的人也无权知道,所以他和洪涛打起了哑谜,用水箱来代替蒸汽机的称呼。
“哎呀!不错啊……成吧,散会之后把报告送到我办公室去,咱俩单独聊!”听到温小七研究蒸汽机有进展了,洪涛才算提起了点精神。这玩意虽然离实际应用还有些距离,但只要继续发展下去,早晚有一天会变成一股可以改变全世界的动力。而且研发这个东西并不太费钱、费人、费力,何乐而不为呢。
“好了啊,咱们还是先说主题。刚才大家的发言我都听了,很有收获。治国这个玩意就像是驾大船出海,我洪某人再有本事,一个人也开不动一艘大船,必须有大家同心协力。现在我来总结一下,然后大家按照我所说的去开始工作。”
“第一个任务很重,还是由文部长来干,孔部长配合。利用此时帝国、大宋和蒙古帝国的微妙关系,尽量说服大宋朝廷发起北伐。这个仗必须打,否则帝国就将单独与蒙古帝国里的一方合作了,也不再支援大宋。因为北伐给大宋带来的好处很多!比如说可以把火枪的售价适当降低一些,如果有必要,玉米也可以拿出来,再不成,就给他们建火药厂。”
“第二个任务由慈部长负责,主要就是安抚好海商,把罢市继续进行下去。黄沙啊,现在你的宣传部也该出点力了,由你协助慈部长,利用帝国的印刷厂多印一些小册子,交给海峡公司和知音社传播出去,帮海商们把声势搞大,顺便也让朝廷多留意留意知音社,别把注意力都放在海商们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