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明劼还小,暂时可以生活在京城,跟随在母亲的身边,但能够开始读书的时候,苏天成就要想办法了,北京的府邸里面,几乎都是女人,一个男孩子。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面,不是很好,而且男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间,离不开父亲的影响。
苏天成回到京城的消息,很就传开了。
上门来拜访的人是不少的。包括徐尔一、吴伟业、陈于泰等人,都来了,这么长时间过去,朝廷里面,苏天成真正的支持者,还是不多。以前的恩师翁同章、傅友亮等人,因为来往不多,相互之间的关系,淡了很多。
刘仲基和邓辉两人上门来拜访,苏天成很是高兴。
殿试已经结束了,两人悉数都参加了。成绩还是不错的,刘仲基是二甲第二十七名,邓辉是二甲第三十三名,按照惯常的安排,两人很有可能进入翰林院,成为庶吉士。
苏天成和两人交谈的时候,建议两人到河南府去。直接担任知县,就不要想着进入翰林院了,两人满口答应了。
其实吏部在安排进士的时候,态度已经微微改变了一些,包括一些进士身,也不完全是想着进入翰林院了,这主要还是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是苏天成的榜样,殿试榜眼,直接外放。如今已经是正四品的知府,看看状元陈于泰,探花吴伟业,依旧在翰林院,一个是从六品的修撰。一个是正七品的编修,也没有能够做出来多大的成绩,另外一个方面,还是中兴学社所造成的影响,中兴学社推介的观点,读书人要关心家国天下,要踏实,要一步一个脚印,从基层做起,倘若你没有基层的经历,不知道民间疾苦,没有真正的施政经历,没有主宰一方的经验,你怎么可能在朝廷中间,提出来切实的意见建议。
这两个方面的影响,还是不一般的,主要还是中学学社,实实在在形成了影响,在南方一带,中学学社几乎取代了东林书院和复社,复社的领袖张溥,主动加入了中兴学社,东林书院的魁首钱谦益,也逐渐的向中兴学社靠拢了。
皇上终于召见苏天成了。
苏天成知道,皇上一定会见他的,难得有这样的机会,上次的密折专奏之后,皇上赐予了他尚方宝剑,说明已经被他的密折内容所打动了。
苏天成也在等着这样的机会,在朱由检的面前,不仅仅是谈朝廷大事,也要谈一谈自己家里的事情,既然朱审馨是皇亲国戚,朱由检出面做工作,肯定是有效果的,这样抬高了朱审馨和顾横波两人的地位,也能够保证家里的安定。
来到养心殿,苏天成看见了面带微笑的朱由检。
朱由检的精神,好了很多,不像以前那样,总是带着一种郁郁寡欢的气息了。
磕头的程序不能够免除,毕竟人家是皇上。
“苏爱卿,这次回到京城,能够好好陪陪家人,朕都羡慕你啊,你看看朕,一天到晚这么多的事情,想着和皇后聊天,都很是困难。”
朱由检主动提到了家里的事情,苏天成求之不得,顺着杆往上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