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要是你把他学完了背过了这么简单,那也不可能成为五经之首。多少人终其一身都在研究《易经》,有几个人又敢说自己懂《易经》会《易经》?

占卜,只是《易经》的一小部分而已,它能成为五经之首是因为它被称为大道之源,内含广大精微包罗万象并且有着周密严谨的理论构架和系统精辟的哲理智慧以理论深刻的人文思想。

这么一部深刻的经书,不是唐瑾学六个月就能学会的,他现在只是初窥皮毛,整个吃进肚子里,还没消化呢。

所以他对明夷卦也只是一知半解,从中并不能看出与十一丫的病有什么联系,只能从“晦暗”两字里感觉到透出来的负面信息。

老爷子不说,《易经》他以后还得继续学,等到了时候他自然就会了懂了。

唐瑾并不急,急也没有办法。

《易经》学完了以后,第二天整体复习了一遍。吃晚饭之前,唐瑾坐在堂屋唐老爷子身边,伸出手在火炉上烤着火,问他:“下来学《尚书》吗?”

冬天里,堂屋烧了火炉,比别的房间都要暖和,里边坐满了人,都是唐老爷子的“学生”,有的在复习功课,有的在玩。柴氏唐二婆她们六个正在厨房里准备一家子的饭。

听了唐瑾的问话,很多人的目光都转到了唐老爷子面前,唐三叔也热切的望着唐老爷子。

从学习《论语》之后,家里学生的水平一下子就显了出来,有的学的快有的学的慢,水平一下分出三六九等来。

像唐瑾和唐三叔唐二叔唐五叔都属于学的又快又好的人属于第一等;唐爹爹唐转和唐四叔唐二哥属于第二等,他们学的也很好,悟性勤奋都有,相对来说比起唐瑾他们也就差了那么一些。这两等都是属于特有悟性又特别踏实勤奋的人。

像唐六姑就是第三种,属于有悟性也踏实的人。

像唐四叔,唐五姑,唐大哥,唐三哥,唐六叔,唐大姐,唐五丫这种,就属于悟性也有但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也踏实肯学的那种中,勤奋上要差一些,结果就比起唐瑾来差的有点远。唐老爷子说这种是第四等。

第五等就是唐二丫唐三丫唐四丫这种就是很有悟性但是特别好动,勤奋起来很勤奋,偷懒起来很偷懒,又不踏实的人。这种人,运气好了考试比第三种人都厉害,运气不好那成绩就不敢看。

唐家的人念书还都是很勤奋的,说不勤奋也只是相对于勤奋的人来说。

第六等,不是没悟性的就是不勤奋的,不是不踏实的就是年龄还小的,或者几者皆有,全被归到了这一类。

所以,一年多以前的时候,他们就分开来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