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页

村长仰头看着高高的水车,感叹道:“杨家四郎不简单,咱们东山村幸亏有他啊,”这样的东西也能折腾出来,可不是寻常人能办到的。

“可不,这水车,就算什么用都没有,但这么大一个东西给架起来了,咱们村子都得让人高看一眼。”

他们东山村的人曾经都是流民,落难来的,来了后所有东西都是重新置办的,一点家底没有,传言了两辈才成这样,即便日子好了很多可一样被周围村子的人看不起。

但村长知道很快就不一样了,又或者说从现在开始就已经不一样了。

水车架好后,每天跑的最勤的都是村子里几岁的小娃娃,大人们则拿着镰刀扛着农具下田去了,就连在县里上学的杨三郎也回了家。

春耕秋收,书院都会放上十多二十天的假让学生们回家帮忙。

杨三郎今年这小半年时间功课进步了许多,家里不缺银子他就不用花太多时间去抄书赚生活费,读书的时间更多,加上杨三郎卯足了劲儿想要学好,自然就比之前好了很多。

秋收很忙,全家人都在忙,作坊那边也暂时停工了,等秋收完才重新开工。

杨舒想家里人吃的好点,就自动承包了做饭的活,秋收一天吃三顿,杨家人天不亮起床,收拾好下地干活,等杨舒做好早餐就给他们送到田里去,吃了接着干活。天还很热,早上多做一会儿,中午就能休息的久一些,下午太阳不那么晒了又接着去田里,到天黑才回来。

杨家现在劳力比较多,杨舒管着家里的事,唐宁就每天都在晒坝翻晒稻子,孩子们负责跑腿。

足足忙了大半月才好了些,不过今年家里不缺银子,一天三顿里最少两顿都有肉,加上杨舒手艺好,会做的菜又多,这大半月忙是忙了些,却没以前那么累,忙着也高兴。

这天晚饭时间,杨家其他人夸完杨舒的手艺,杨老汉也开口了,“老大媳妇,田里的事你们就不用跟着忙了,这作坊停了这么久,人县里的大老爷都找上门来了,你们就回去看作坊吧。”

“剩下的活没多少,我跟你们娘还有老大老二再拾掇两天就能忙完,今年不用出去找短工,忙完就好好歇一歇。”

杨家其他人都没意见,两个作坊是他们现在主要收入来源,不止是他们,还有村子里的许多人,这几日就陆续有秋收完了的人家过来问作坊什么时候开工了。

杨老汉又把视线转到杨舒身上,“老四,昨天那位楚家二公子还跟你说了什么,我看他走的时候脸色不太好。”

为了秋收不断货,作坊是有存货的,撑完整个秋收没问题,楚干昨天来找杨舒一个是让杨舒他们尽快开工,第二则是带了一个坏消息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