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张延龄的人马终于在子夜之前抵达了虎峪口的关口之下。
因为提前已经跟关口内的守军打了招呼,张延龄一行到来时,关门还是打开,迎接了张延龄一行入关城。
虎峪口作为北关的要隘,但其实城墙并没有多高,大概也就四五米的样子,不过北侧守着天险,加上山势的险峻,大概有个十米高度,看起来这里从北侧攻更难。
但若真是鞑靼人已攻破白羊口,一部分人马绕道南侧,来个南北夹击,要攻陷也不是不可能,尤其虎峪口南侧还是有关门的存在,而北侧连门都给封上,从南侧来攻看起来机会更大一些。
迎接张延龄一行的,是派来驻守虎峪口的高山卫指挥佥事、管军掌印千户连昇。
除此之外,还有高阳县派来劳军的县丞李阿四,除此外就只是一些属将和属官。
“为何这么容易就开关迎进城?不应该多验证一番?”
张延龄进城之后,似乎对于关城内这么容易就把他们放行很不满意。
连昇整个人也是懵逼的。
我把你迎进城,我还有错了?
“您是……”连昇尽管不满,还是主动问询张延龄的身份。
张延龄道:“我乃中军都督府都督同知、户部侍郎、总理宣府大同山西等处军务兼理粮饷、都察院右都御史张延龄是也……”
张延龄一连串就把自己的官职名说出来,连他自己都觉得太长。
而连昇听了这官职,人都傻眼了。
以他大字不识几个的千户身份,根本听不懂这官职到底意味着什么。
一旁的李阿四赶紧道:“此乃是国舅爷。”
一语点醒梦中人。
旁边众多将领这才知道张延龄“来头不小”,都是大明的国舅,官职长也就很容易理解,谁让人家跟皇帝是亲戚呢?
“国舅爷,您里面请,虎峪口关城太小,您担待……”
……
……
张延龄这才知道,原来自己那么长的官职,在西北这群粗人眼里就是个屁。
但若说自己是国舅,马上一群人跑来恭维他。
大概就是这么个状况,西北这些军将世代被派驻在边关,山高皇帝远的想升迁难比登天,但凡知道是个京师里的大人物,肯定是要巴结送礼的,别说是虎峪口,就算是高山卫驻地阳高县,都没来过张延龄这样的“大人物”。
张延龄连夜视察了关城内的情况。
果然很不容乐观。
关城其实就是在关口所修建的一座土城。
虎峪口本身宽也就十几步的样子,修筑得还算坚实,但问题是土城的防备则显得很松散,城墙一碰就要塌的感觉。
更要命的是,城内的地界太窄。
东西宽二三百米的样子,南北宽度连五十米都不到,大概相当一个操场,里面除了驻守的六七百官兵,还有一二百的老弱妇孺。
城内大部分官兵的家眷都在阳高县一线,开战后基本都撤进县城内,他们家眷都不在关城内,自然也就不会为了保卫家人而浴血奋战,以张延龄所知,在他到来之前,关城内的人已经几次请求高山卫指挥使同意让他们放弃虎峪口撤回到阳高县城内。
“这算怎么说的?”
张延龄在看过城内的库房之后,更是觉得这场仗没法打。
根本没有什么像样的兵器,甲胄也早就破烂不堪,七八百的将士,能穿甲胄的未必有兵器,有兵器的连一身像样的军服都没有。
粮食物资的储藏更是成大问题,一问才知道原来这里以往只驻扎了个百户营,本来是在此番鞑靼人叩边后,高山卫得大同巡抚侯恂的军令,派千户营来驻守虎峪口,谁知另一边的白羊口近乎是被鞑靼人摧枯拉朽给攻陷。
虎峪口本来也是要撤的,只是因为鞑靼人绕道后方杀过来,他们才暂时没有撤,只等高山卫给派出援军来接应他们呢。
现在已经不是撤不撤的问题,是已经做好了所有撤退的准备,谁知这会突然皇帝派来的宣大总制,居然带着两千人马进驻到虎峪口。
就算真想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