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页

所有人分工合作,各司其职。一张棉布从打板裁剪,到缝纫加棉,再到装饰质检,从头到尾,严丝缝合,被安排得明明白白。

工人们术业有专攻,随着技能一天比一天提高,不到一星期的时间,三百件棉衣就下线了。

这比原来计划的生产效率,足足提高了两倍。

质检过关后,仝其芳带着样衣,赶到供销社公司,激动地去找校嘉华报喜。

“妹子,你快看看,咱们自己做的棉衣好不好?跟上海服装厂的比,怎么样?”

校嘉华摸着棉衣,心里也很振奋。这些棉衣质量、做工,都不亚于大厂产品。而且,她们用的是边疆最好的长绒棉,在面料上,甚至还高出大厂一个档次。

最重要的一点,由于原料、工人都是自己的,国棉厂的棉衣,在造价成本上,也远远低于上海服装厂的。

物美价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棉衣行不行?我说了可不算,投放到供销社,老百姓买账了才算数的。”校嘉华谦虚道。

事实再次证明,求大于供的年代,好东西但凡物美价廉,一定会受到群众的追捧。

校嘉华特意吩咐苗小麦,把国棉厂的棉衣,混进上海厂的棉衣里,共同售卖。几天之后,上海厂的棉衣销量变动不大,但是国棉厂的棉衣,已经售罄了。

还有几个供销社的社长,亲自跑到公司,堵住校嘉华的办公室,要求她优先增发国棉厂的棉衣。因为,他们已经在口头上,“欠”了顾客好几件呢!

货品质量过关了,解决产能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