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白话仙佛奇踪 洪应明 4655 字 1个月前

才涉唇吻,便落意思。直饶透脱,犹在沉沦。终日吃饭,未曾咬着一粒米。终日穿衣,未曾挂着一丝头

才能变大地为黄金,搅长河为酥酪

【注释】“才涉唇吻”,稍微付诸言语。“意思”,即意念,属“妄念”范畴

“直饶透脱”,即使达到理论透彻。“终日”为对“无念”、无意识地顺应自然而生活的描述

【提要】修行不在说法讲道,如此则仍不免沉沦生死苦海。无意无念地生活,便可取得巨大效用

法为禅师法身无相,不可以声音求。妙道无言,不可以文字会。纵使超佛越祖,犹落阶梯。直饶说妙谈玄,终挂唇齿。须是功勋不犯,影迹不留,枯木寒岩,便无津润。幻人木马,情识皆空,方能垂手入,转身异类。却不道:无漏国中留不住,却来烟坞卧寒沙

【注释】“功勋不犯”,不作功勋的修行。功勋指按浅深层次设立的修禅达到的阶位,曹洞宗有“功勋五位。”“枯木寒岩”,是指情识好像断绝的样子,而非指住处。“更无津润”,是继前句而来,即仍持“无念”、“无心”的状态,而不使心念再起。“无漏”,无烦恼。“无漏国”,彼岸世界

【提要】“法身”、“妙道”,是修道者所追求的,但它们是超言绝象的,不可通过读经、听法而得到。因为一切空幻不实,凡说成佛为祖,宣阐妙法等,皆未脱世俗之见。应以不修为修,真正做到无心无念,心如“枯木寒岩”,体领人如幻化,情识皆空。这样才能身在世俗中,已变成超脱者,而不求入彼岸世界

法常禅师佛体本无为,迷情妄分别。法身等虚空,未曾有生灭。有缘佛出世,无缘佛入灭。处处化众生,犹如水中月。非常亦非断,非生亦非灭。生亦未曾生,灭亦未曾灭。了见无心处,自然无法说

【提要】此为从真谛观点论佛的诗偈。佛以至法身,本来空无,只是世俗众生才执之为有,才作种种论议。佛虽也应机化度众生,但这也是幻化之事。按中道观点,佛非常非断,非生非灭。修道者领悟无心之理,自然无法可说

报恩逸公演若达多认影迷头,岂不担头觅头。正迷之时,头且不失,及手悟去,亦不为得。何以故?人迷谓之失,人悟谓之得。得失在手人,何关于动静

【注释】“演若达多”,是人名。《楞严经》卷四载:“演若达多忽于晨朝,以镜照面,爱镜中头,眉目可见,嗔责已头,不见面目(按,自己可看到在镜中的头影,而不可能直接看到己头)以为魑魅,无状狂走。”【提要】迷悟、得失,在于自己,而不在周围环境有变动无变动

清凉国师至道本乎其心,心法本乎无住。无住心体,性相寂然。非有非空,不生不灭。求之而不得,弃之而不离。迷现量则惑苦纷然,悟真性则空明廓彻

虽即心即佛,唯证者方知。然有证有知,则慧日沉没于有地。若无照无悟,则昏云掩蔽于空门。惟一念不生,则前后际断。照体独立,物我皆如。然迷悟更依,真妄相待。若求真去妄,犹弃影劳形。若体妄即真,似处阴息影

若无心妄照,则妄虑都捐。若任运寂知,则众行爰起。是以悟寂无寂,真知无知,以知寂不二之一心,契空有双融之妙理。无住无着,莫摄莫收,是非两忘,能所双绝。斯绝亦寂,则般若现前。心心作佛,无一心而非佛心。处处成道,无一尘而非佛国。故真妄物我,举一全收。心佛众生,浑然齐致

是知迷则人随于法,法法万差,而人不同。悟则法随于人,人人一智,而融万境。言穷虑绝,何果何因。体本寂寥,孰同孰异。唯忘怀虚朗,消息冲融,其犹透水月体,虚娥可见。可心鉴像,照而常空矣

【注释】此段出自华严宗四祖清凉澄观的《答顺宗心要法门》。“至道”,为最高真理。“心”为“真心”,“一真法界”,与法性、佛性同义。“无住”,无所取舍,无特定心理取向。“现量”,相当于感觉、知觉。“真性”即上述之“心”、“真心。”“慧日”,喻佛的智慧。“真妄”,真心与妄心

【提要】①真如法性,性相空寂,无所取舍。②从中观来看,真心非空非有,不生不灭。③迷于有则生苦恼,应悟真心空寂之性,即心即佛之理。④既不可通过修行去证知,也不可不修不悟。⑤应按无念法则,就妄而悟真,从无知而得真知。⑥体认中道,妙用不二法门,做到泯灭一切是非、空有、知寂、能所的差别观念,使进入觉悟世界万有融无碍的认识境界

法真禅师柳色含烟,春光回秀。一峰孤峻,万卉争妍。白云淡冲已无心,满目青山原不动。渔翁垂钓,一溪寒色未曾消。野渡无人,万古碧潭清似镜

【提要】春光明媚,生意盎然。一切自然而然,满目清幽寂静。编后记本书是根据〔明万历〕洪应明所撰《仙佛奇踪》一书编写的现代版本

洪应明,字自诚,号还初道人,明朝道士,四川新都人,生卒不详。洪氏著作中为现代人所熟悉的恐怕第一要数《菜根谭》了。人称该书为一部奇书

《仙佛奇踪》成书于明万历壬寅年间,有内府藏本,分为四卷,前二卷记仙事,后二卷记佛事。首载老子至张三丰六十三人,名曰《逍遥墟》,末附《长生诠》一卷。次载西竺佛祖自释迦牟尼至般若多罗十九人,中华佛祖自菩提达摩至船子和尚四十二人,名曰《寂光境》,末附《无生决》一卷

这部书仙佛皆有,打破了释道两家自古分同的传统,书中还配有绘像,可称图文并茂

我们现在采用的是月旦堂刻本,共八卷。前三卷自老子至魏伯阳四十六人,后三卷自释迦牟尼至鹤勒那十七人,自菩提达摩至法明和尚三十七人,与收入四库全书的内府藏本稍有不同,其余都一样

本书以月旦堂刻本为底本进行点校并加以注释,全部仙佛生平传奇均用白话译出。《长生诠》和《无生决》则请专家加以简释、题注,这对于一般读者理解原书内容想必会有所帮助

编者1995年5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