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白话仙佛奇踪 洪应明 5303 字 1个月前

【提要】若心、身、报应皆与空相应,即是说体认心、身、报应皆空幻不实,就不会为毁誉忧喜;为身体的受害和善待而感到乐苦;也不会为受到赏与和掠夺而有得失之感。认识空义才能断除情欲烦恼

心不是有,心不是无。心不非有,心不非无。是有是无即堕是,非有非无即堕非

【提要】按大乘般若中观理论,在对立的双方中不应偏颇一面而作判断,说有说无皆为“边见”(片面见解),而应看到二者的结合,即非有非空,亦有亦空,对心也应持这种见解,心非有非无,亦有亦无

绝学无为闲道人,不得妄想不求真。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洁身

洁身觉了无一物,本原自性天真物。五阴浮云空去来,三毒水泡虚出没

【注释】“无明”即痴,不明佛理。“无明实性”即无明之本体。法身为佛的三身之一,是佛法的人格化,认为它无形无象,但无所不在,无时不在。五阴指构成世界和众生的五大要不:色、受、想、行、识。“三毒”,指贪、嗔、痴

【提要】修行者应清闲自在,不必为求解脱而修行,也不应随从世俗而妄想。实际上,无明烦恼的本体即为佛性,世俗幻化之身与佛也无别。因一切皆空,无需刻意分辨佛与众生,超凡入圣

寂寂生无记,惺惺生乱想。寂寂虽能治乱想,而还生无记。惺惺虽能治无记,而还生乱想。故曰:惺惺寂寂是无记,寂寂非。寂寂惺惺是乱想,惺惺非

【注释】“寂寂”,静默、落寞。“无记”,无是无非,不作判断。“惺惺”,聪慧、机警

【提要】寂静的状态可使心达到不念是非善恶的境地,而机警灵敏可使人产生乱想。寂寂与惺惺作用不同,二者可以相辅互补。因此,惺惺与寂寂不可偏废(“惺惺寂寂是”),而如果偏于寂寂,或偏于惺惺,皆是不可取的。因为这是违背自然的

凡人多于事碍理,境碍心。常欲逃境以安心,遗事以存理。不知乃是心碍境,理碍事。但令心空境自空,理寂事自寂,勿倒用心也

【提要】事与理,境与心,是两个方面。一般修道者认为要达到安心,应离开外境;在对待理与事关系上,认为理比事重要。但不知道心决定境,制限境;理决定事,制限事。因此,修行者应先从心、理上做起,当认识心空理寂之时,也自然会领悟境空事寂了

法融禅师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心若不强名,妄性何处起。妄性既不起,真心任偏知

【注释】“境缘”指外界,与耳目诸识相对应。“妄性”指所谓妄心,即被烦恼污染之心,有时指第六识(意识)。“真心”与“妄心”、“妄性”相对,指真如之心,即佛性、本性

【提要】认为大千世界的事事物物本无好丑之分,所谓好丑等判断与名称,皆由人心的思虑活动决定。如果心不给事物强为起名,判断美丑,人们就无所追求,无所弃舍,心的本性就不会受遮蔽,也就不会出现妄心了。慧忠禅师念想由来幻,真性无终始。若得此中意,长波当自止

【注释】“念想”,指平常的思念活动。“真心”指本性、佛性。“长波”,指所谓生死轮回的无限循环过程

【提要】懂得自身的世俗思念皆空幻不真,而心之本性永恒存在,就可以领悟如何弃妄存真,结束生活轮回的长流

人法双净,善恶两忘。真心真意,菩提道场

【提要】把对人、法(一切事物)的邪见统统弃除,把善、恶观念忘掉,就可能达到觉悟解脱

此法即心,心外无法。此心即法,法外无心。心自无心,亦无无心者

若将心无心,心却反成有

【提要】心与法,相即不二。心本自空,也无称为“无心”者(即心空亦空)

如果用“心”去否定(无、空)心的实在性,就把“心”看作是实有的了

为有贪嗔碍,故立戒定慧。本无烦恼,焉用菩提

故祖师云,佛说一切法,为除一切心。我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

【提要】有贪嗔痴“三毒”,才立戒(戒律)、定(禅慧)、慧(智慧,包括佛理)加以对治;因为有烦恼,才提出断除烦恼转入菩提(觉悟)的教理。如果没有充满情欲烦恼之心,也就无需各种佛法了

窦持禅师悟心容易息心难,息得心源到处闲。斗转星移天欲晓,白云依旧覆青山

【提要】觉悟容易,使心彻底静寂很难。如果达到心源闲歇,这是一种自然自在的境界

陵郁山主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垛

【注释】“明珠”喻心之自性、佛性。“尘劳”,佛教讲的烦恼。【提要】断除烦恼,心性自现,如去尘的明珠,光芒四射

佛日才公城市喧繁,山村寂静。虽然如此动静,一如生死不二。四时轮转,物理自然。夏不去而秋自去,风不凉而人自爽

【提要】众生在觉悟解脱之前,无论住城市还是住山林,皆未摆脱生死烦恼。自然界有自己的秩序,四时运转依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