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脑缺少智慧,就像灯笼没有点灯。
——俄罗斯谚语
好吧,终于可以谈谈仿真了!其实,苏格对数学模型仿真并不陌生。
什么是仿真?利用数学语言,由纯粹的数学语言信息模型复现现实世界中发生的本质过程,称为仿真。
什么是模拟?利用数学仿真模型通过数据发布手段,以研究现实的未来趋势为目的的过程,称为模拟。
不过任微青所说的柔性仿真数学模型远不止于此!任微青将传感数据与仿真模型连接在一起,使数学模型以在线的传感数据为输入,进行在线的仿真。这种在线的仿真模型通过传感数据跟踪现实运动状态。这种虚拟跟踪现实,是柔性仿真的“柔性”之精髓。
苏格有些兴奋,因为他明白了一件很重要的事,信息资源化的意义。随即,苏格心中又是一阵悲凉,我们引以为傲的人类智慧,只不过建立在人的五感生物效率的基础之上,仍旧是一种最原始的生物效率。
苏格脸上一阳一阴的变化,让罗春木有些摸不到头脑,显然,罗春木并没有明白任微青所说的信息资源化的含义。
罗春木脸一红,不甘心地问:“信息资源化,却不具有功能,这是怎么回事?”
任微青心里清楚,除了楚可可和苏格之外,在座的恐怕很多人都和罗春木一样不明白,只是罗春木有勇气将不知道讲出来而已。
任微青并不打算过度解释,简单地说:“资源的目的性由需求决定,而需求必然基于实用发生;智慧构建在信息充分的基础之上,先有信息资源才有智慧功能。”
苏格却不愿意罗春木过多浪费机会,他想到另外一个障碍。数学语言只能有限的仿真现实,受制于数学模型本身的有限性,也受制于感测信息的有限性(感测信息测不全)。数学仿真模型的有限性,决定了任何仿真必然是有限的仿真。任何做过仿真模型的人都会碰到这个问题,苏格团队也是。
虽然,任何表达方式都不能无损的表达事物的完整信息;但是,数学语言仍旧是目前最恰当的表达方式。现实世界的事物,物质与能量关系复杂的交织在一起,没有孤立的规律事件发生。为了仿真的实际可行,必须设定边界!
于是,苏格问:“在‘全息’和‘失真’二者之间,似乎很难把握。”
任微青:“所谓‘全息’,只是一个理想状态;现实中,这是个伪命题。”
既然存在不可避免地存在“失真”,那构建数学模型又有什么意义呢?不能因噎废食,至少可以更接近真相!以实际应用目的为依据来把握信息的精度与模型的边界,数学描述永远只能接近真相,不可能实现理想中的全息。
这不是技术问题,而是经济问题。失真是相对的,过度追求保真并不经济,恰好可以满足功能需要才是最经济的。在未来实际的功能需求中,失真情况会因需求的变化,而得到应有的改善。任何数学语言不可能无限真实地描述现实;而现实也无法无限精细地到达数学描述的状态。因此,以实际应用为目的,只需有限精细描述现实事物的有限片段即可。
苏格说:“猎人套装是一个布满了各种感测器的设备,即使是在线监测数据流也是海量的。目前,也只能利用传统手段,感测自动控制反馈。即使自我学习,算法也是解析法,数据利用效率很低。!”
楚可可补充说:“仿真模型所描述的是参数的场分布,并生成网格化数据阵列。我总感觉这些海量的数据一定有应对办法,却一时说不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