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海外回流古董文物’,一度成为了华夏艺术品市场,最光鲜亮丽的拍品。
比如,近年来,被屡次炒热的如‘圆明园十二铜像兽首’。
还有从乾隆转心瓶到黄庭坚的‘砥柱铭’。
横空出世的天价拍品,让许多投资型收藏者艳羡追捧不已。
但是,这种天价的背后,其实隐藏的不只是古董商的投机炒作,还有各式各样早晚得炸的雷。
于化风曾有一个认识的朋友,是一个资深的收藏家。
他曾在过去拍到一个从国外回流的明代的青花大罐,前些日子想转手卖出去。
但是令他意想不到的是,当初他花了上百万美元拍回的宝贝,现在的市场估价却不到百万元华夏币。
更让这位收藏家沮丧的是,一度对“海外回流文物”趋之若鹜的国内拍卖行,如今态度却相当冷漠。
这些拍卖行不愿接盘的理由是:“无法保真,且估价过高无人接手……”
这导致,于化风的这位收藏家朋友的藏品,直接就价格大幅缩水。
比起这种价格缩水更悲惨的是,曾有买家想把早年在国外收购的青铜器,拿去拍卖。
估值时,被多位青铜器的卖家一至认定,它的拍品是仿制的赝品,导致他近千万元的投资全都化为乌有。
事实上,近年来,像遇到这种遭遇的民间投资型收藏者,越来越多。
这些民间投资型收藏者,本来就不是专业的收藏家。
他们绝大部分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又对‘海外回流古董文物 ’抱有着高度的回报幻想。
最终只能自己认倒霉,自吞苦果。
当然,海外回流的古董文物中,确实不乏有珍贵的文物精品,但是很普通的平庸品和赝品也不在少数。
于化风这些年深有感触,10年前还是国内拍卖行招牌的‘海外回流古董文物’,如今已经变味儿了。
大有‘臭大街’的意思了。
象是刚才肥仔说的那种‘海外回流古董文物’,其实只有两种模式。
一种,就是从国外拍卖行竞拍获得,或是国外的卖家把货品,通过港城、澳城这样的地方,带回到华夏内地的拍卖市场上去。
第二种,就是国内的拍卖公司,到国外或是到港城、澳城这种地方征集古董文物,然后,再拿回内地拍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