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陵身后的队伍军容整肃,五千士卒目光坚定、神情亢奋,眼中没有一丝恐惧和惊慌。毕竟,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出征作战是他们作为军人应尽的本分,但他们或许从未想过,对他们绝大多数人来说,踏出这一步后,迎接他们的将是惊心动魄的悲壮征途,同时也是他们人生的最后一段征途。

李陵的军队按既定的路线一路前行,绕过居延海,然后向北朝一千多里外的浚稽山行进。起初,路上十分平静,他们先到了皇帝指定的地点东浚稽山。浚稽山旁边是龙勒河,这里有山有水,风景优美,水草丰盛,是养马的好地方,也是匈奴人的聚集地,这也是刘彻把出征的目的地选在此处的原因。可是,李陵带着军队在龙勒河边转悠了几圈,一个匈奴人都没见着,便只好在浚稽山安下营来。

安下营寨后,李陵让手下将他们沿途所经之地的详细地形绘成地图,并安排一个叫陈步乐的兵士骑上快马给皇帝送回去,顺便让他告诉皇帝,自己没找到匈奴的军队,准备撤军了。陈步乐单枪匹马一路狂奔,以最快的速度回到长安,向皇帝禀告军队的情况。

看到李陵年纪虽然不大,却能和士兵们同甘共苦,很得士兵的爱戴,刘彻十分高兴,认为李陵不愧为李广的孙子。他觉得,尽管李陵出征没有什么斩获,但知道把这一大片区域的地形和地貌摸透,也算是功劳一件,便马上让陈步乐担任自己的侍卫。至于李陵,刘彻准备等军队回来后对其加以重用。

皇帝这边暂且不表,单说李陵在浚稽山下安营后,第一天,他早上派出去的斥候晚上才回来,连一个匈奴人都没看见,第二天还是一样,第三天又是一样,五千步兵就这样在浚稽山下逗留了几天,始终连一个匈奴人都没看见。接下来该怎么办?是继续进军还是原路返回,抑或就留在这里守株待兔?在犹豫不定之中,渐渐地,李陵心里开始不安起来:这里实在是太平静了,平静得让人能在空气中嗅到不安的气息。

既然他们已经到了龙勒河,而且出征的时候,皇帝的命令说得很清楚,到了这个地方如果找不到匈奴人,就要掉头,退到受降城休整。最后,李陵决定,明天就掉头回去。说实话,谁都知道,对一支孤军来说,他们已经走得太远了,而且由于他们的队伍以步兵为主,在非急行军的情况下,通常只能日行百里,一旦发生紧急状况,这样的速度真是想跑都跑不掉。

如果李陵有记日记的习惯,这天他也许会在竹简上记下“天汉二年十月,晴,浚稽山下,出征三十日,一路无事,准备返程”云云。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迟来的相遇终于还是来了,匈奴骑兵出现在浚稽山附近,而且一来就是三万人。

其实,李陵的军队早就被匈奴的侦察兵发现了,可他们不知道这样一支不足万人的军队到底想要做什么,就一面派人向且鞮侯单于报告,一面一路跟随李陵的军队来到了浚稽山下。这时候,且鞮侯单于正因为之前让李广利跑了而浑身不爽,一听说居然还有一支汉军跑到了浚稽山下,仅几千步兵就敢孤军深入草原一千多里地,这不是欺负他匈奴无人吗?单于马上决定亲自率领三万精锐骑兵出发,向浚稽山前进,准备悄悄地包围这支汉军,然后将这三五千人撕碎出气。

然而,出乎且鞮侯单于预料的是,见到匈奴人来了,还是人数数倍于自己的骑兵,汉军士兵完全没有身陷重围的惊恐,他们似乎一点儿也不慌张,反而每个人眼里都充满了狂热,甚至有一种恨不得反过来将他们撕碎的冲动。这其实很好解释,他们本来就是来打仗,来杀人或被杀的,早就做好了以寡敌众的准备,只要匈奴人敢来就行,管你来多少人。

战斗在李陵出征后第三十天正式打响。

匈奴人偷偷从背面摸上浚稽山,本打算居高临下打汉军个措手不及,没想到却被汉军提前发现。面对匈奴大军,李陵并没有像匈奴人预想的那样准备死守,而是命令将士们在两山之间的谷地将武刚车排成环形为营,让前排士兵持盾和长戟,后排操弩,自己亲自率兵出营叫阵。

这下可把且鞮侯单于乐坏了,匈奴骑兵突然出现并包围汉军,不仅占了天时,还居高临下占了地利,三万对五千,以众击寡,又得人和,汉军哪有不败的道理?于是,他想也没想就命令全军出击,直扑汉军军营。

成千上万的骑兵跨着战马同时从山上冲下来是何等震撼的场面,然而,汉军士兵没有一丝惊慌,他们出奇地冷静,静静地等待着将军的号令。待到匈奴骑兵冲到汉军弩箭的射程之内,李陵果断地一挥手,早已瞄准多时的汉军士兵顿时千弩齐发,数百匈奴骑兵应声而倒。

弩兵的结阵射击之法古已有之。通常弩兵们分三排列阵,三排弩兵职责分明,分别是射击、传递、装填。在第一排的是队伍的神射手,他们的工作就是准确射击,一弩放完,将空弩交给身后第二排的士兵,并从第二排士兵那里接过另一支上弦的弩;第二排的士兵则将空弩交给第三排负责填装的士兵,同时从第三排士兵手中接过装填好的弩箭,准备交给第一排的射手。这是一种非常科学的战术配合,确保了第一排的神射手们能把精力放在射击上,避免因装填弩箭消耗过多体力,影响射击精度。弩兵在训练有素的前提下可以做到“弦声不断”,整个过程完全是无缝对接。

明朝鼎鼎大名的科学家宋应星曾在其所著的《天工开物》中记述,弩箭的射速虽然比弓箭慢,但射程普遍比弓箭远五十步,且穿透力更强,是守城的利器。由于弩箭的射程比普通的弓箭要远,待到冲在最前面的匈奴骑兵终于冲到其手中弓箭的射程时,已经稀稀拉拉只剩几个人了,即使远远地放上几箭,也被汉军阵前的盾牌兵轻易挡开。更要命的是,成千上万的骑兵从山上直冲下来,气势是够大,但最前面的骑兵被汉军的弩箭一通射,有的人被射中倒地而死,有的人没被射中,马却被射中,又把骑手掀翻在地。一下子,地上就凭空多出很多障碍物。谁都知道,上山容易下山难,冲下来的士兵只能一往无前,别说是退回去,就是想原地停下来也不可能。结果,前排的骑兵横七竖八地倒了一地,无形中给后边的人增加了难度。匈奴骑兵的马术竞速赛一下子变成障碍赛,而且难度系数爆表,不少骑兵躲闪不及,连人带马被绊倒在地,又被更后面冲下来的骑兵蹋成了肉泥。

由于冲锋之前对汉军弩箭的精准打击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一时间,匈奴骑兵大乱,还没冲到汉军阵前,速度已经慢了下来。李陵一看时机到了,立即命令士兵放下弩箭,手持长短兵器,开始对匈奴发起反冲锋,直杀得匈奴人哀号一片,丢下数千尸体,掉头往山上跑。

先是跑了李广利,现在三万人对付几千步兵,又被杀得丢盔卸甲,且鞮侯单于的愤怒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他马上下令调集左右贤王的军队前来会合,誓要将这一支孤军挫骨扬灰。虽然胜了一仗,李陵回到营中后却更忧虑了。他真切地感受到了步兵对付骑兵时的无力感:一旦对方跑起来,自己的步兵实在是撵不上人家。这时候李陵才知道,当时自己在皇帝面前说的那句以五千步兵直捣单于王庭的豪言,真是一句笑话。

然而,李陵没有时间后悔,也没有时间嘲弄自己,或者为自己的莽撞辩解,他要解决眼下的难题:现在他们是一支深入敌后的孤军,少马,被围,最近的友军都在千里之外,怎么办?原地固守?一天两天没问题,十天八天也可以,但之后呢?最重要的是,现在消息都很难送出去,即便能送出去也来不及了,朝廷里没有人知道他们已经被围,匈奴人就是困也能把他们困死。撤退突围?以军队的移动速度来看,他们根本不可能摆脱匈奴骑兵的追击。

怎么办?

就算自己手下的士兵个个都是强悍勇士,一个能打对手十个,可如果敌人不止十个呢?在匈奴人的地盘上固守,匈奴的援军就会越来越多。思量再三,李陵还是决定与其坐以待毙,不如放手一搏。于是,汉军虽然打胜了一仗,却开始撤退。匈奴人刚败下阵来,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攻击。

李陵指挥军队边打边撤,遇到地形有利的地方或匈奴人追近时,就停下来和匈奴人干一仗,等把匈奴人赶远了,就继续往南跑。匈奴人一路狂追,眼看就要追上了,在汉军弩箭的招呼下又赶紧掉头狂奔,远远跑开,等缓过一口气来再掉头追赶汉军。由于左右贤王的援军不断地赶来,这时候匈奴单于的军队已经由开始时的三万人增加到了八万人,但这八万人一连往南追赶了好几天,也没能把李陵的五千人吃掉。

匈奴人郁闷,李陵同样也不好过。将士们向南跑了几天后,疲惫已经是不可避免的问题,而且这时候李陵已不敢按原计划往受降城去了,因为那里没有驻兵,到那里同样只能靠他们自己。与在浚稽山相比,去那里无非是换个大点儿的坟墓而已。他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带着队伍尽量往南撤,往最近的边塞靠近,说不定那里还有朝廷的其他军队可以支援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