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商路

第二百一十三章 商路

一千士兵及李安然本人,完成了对蜀州盐业的控制。

有了盐、铁,这两项支柱产业。

短时间,内蜀州可以安心发展。

李安然顺利,把发明自明清的卓筒井技术,传承下去。

卓筒井在历史上,其实并不怎么显赫。

但实际上,无论如何赞美这套技术,都不为过。

这是现代化开采石油技术的先驱。

卓筒井井口,仅仅只有三十厘米直径。

但深度最高可以达到上千米。

在古代,简直就是最逆天的技术。

打这么深,还有个问题,那就是取水的问题。

因为都知道一个大气压强,顶多只能将水面抬升十米左右。

这就是为何大多数水井的深度,都不会超过15米。

因为再深,就没办法用压井抽上来的动用技术手段了。

而早在几百年前,明清之际的人们,就已经发明了抽水车、汲水筒等物体。

把数千米深的卤水抽上来,堪称奇迹。

没过几日,侍卫们带来了,从深井中抽水熬制出来的盐。

李安然也改进了盐的熬制技术。

简单来说,就是多层过滤,最后得到雪白的盐。

之中,其中还有些杂质难以清除。

即便是现代化工厂,也需要动用大量手段。

所以,李安然也就不管。

雪白的盐在几个人中传阅。

甄雪莹伸手蘸了些,放进嘴里,眼睛一下就亮了。

“这是最上等的精盐,没有苦味。”

李安然略显得颓丧:“还是有些泛黄,杂质太多。”

“这已经非常好!比市面上的精盐都要好!可以卖个好价钱。”

“不,我们要薄利多销。”

李安然对食盐进行定价。

在参考成本价后,再加上利润及长途运输带来的成本增加。

最后仅是日常销售食盐的一倍左右。

这个价格,让几个人目瞪口呆。

甄雪莹失声道:“太低了,我们赚不到几个钱。”

“会赚很多钱。”

根据盐业公司的估计,他们起码可以打出来数百口深井。

每天产盐的量,几乎是个天文数字。

且,很多废弃的地方,依旧可以再试试,说不定还能出卤。

总之,经过短短一个多月的整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