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除了战局的因素之外,为了丞相的身体,马谡也不得不将进攻事宜进行延后。
而也就在马谡回到怀县的傍晚,刚刚吃过了晚食的丞相和马谡却是双双迎来了不速之客。
前往丞相帐内的不是别人,正是刚刚押送完粮草归来的丞相的心腹之一:杨仪;
至于来到马谡这边的,却是刚刚为大汉拿下了并州之地的郭淮。
两人虽然分别是丞相和马谡的心腹,但令人颇为意外的是:两人的到来,却是要谈论同一件事情——大汉的未来。
是的,之所以会有两人的到来,还真不是巧合。
正是因为白天看到了马谡面见丞相的一幕,却是让两人都心存着淡淡的疑虑。
无他,两人显然都看到了丞相一旦离开之后,大汉可能遭遇的分崩离析。
于是,几乎是同样的起手,分别在两个军帐之中进行着。
“丞相容禀。”
“将军容禀。”
......
随即,在丞相和马谡的授意之下,两人也是将心中的疑虑一股脑儿地倾诉完毕。
当然了,看似同样的疑虑之中,两人所看到的问题以及所站的立场却是截然不同。
“马将军固然是我大汉之栋梁。只是,幼常到底未有丞相之胸怀,更未与丞相一般与先帝患难与共、福祸相依。若是以大权而集于一身,恐重蹈王莽之覆辙,还请丞相详察!”
“我大汉,如今看似繁花锦簇,三起在望。可是,我朝内部之复杂,实不比曹魏之朝堂轻松多少。东州、益州虽经迁都一事,实力大伤,却犹如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荆州、元从一系,虽未来可期,但此刻所承高位者却是寥寥;至于雍凉一系,更尚未确立自身地位。
故此,将军之位虽高,军权虽隆,可一旦,山陵崩,将军却未必能够如现在这般如臂使指地纵横疆场。
而一旦大汉陷入内斗之中,无疑将又会给曹魏翻盘之机会。”
是的,对于杨仪而言,他所惧怕的,正是马谡的大权独揽;而郭淮所惧怕的,却也正是马谡没法完成大权独揽。
当然了,两人所言,站在各自的立场上,也都是有道理的。
而究竟谁对谁错,却不是取决于他人,正是取决于马谡自己。
若马谡想要做周公,那集权就是最好的、最快捷的办法;若是马谡有一丝丝成为王莽的可能,那么杨仪的担忧就是防范于未然的良药。
而不管是杨仪还是郭淮,其身后,其实都是代表着不少的一批人。
郭淮身后自不必说,当然是以荆州和元从一系以及降将一派为主的军方力量。
他们迫切地想要灭魏兴汉,因此支持马谡,就如同支持当年的丞相。
至于杨仪的身后,却也站着以东州、益州派为首的文官派和部分军队势力。
哪怕是丞相,历史上都未能得到他们全力的支持(李严督运粮草不利就是明鉴),如今之所以会蛰伏,也全都因为丞相的威望以及源源不断的胜利,若是换了马谡,显然更不会得到他们的全力支持。
可偏偏,马谡的崛起还是太快,又太晚了。
虽然马谡屡立战功,更凭借着酒精、纸张等物博得了军民的一致爱戴。
但论威望,却还需要时间去积淀。
因此,论在军中的力量,无疑是支持马谡的郭淮这方占着绝对的优势;可在朝堂之上,竟是杨仪身后的力量,更占上风。
偏偏,忠君爱国是马谡的底色。
因为这样的底色,军权是绝不容许凌驾于政权之上的。
于是,一个推论也就很容易得出来了:若是此时丞相真的出现什么意外,马谡是极难接过丞相手里的权柄的。至少,不可能是全部的权柄。
或许,如同历史上的姜维一般,承大将军之位,继续领兵北伐,就已经算是不错的结果了。
当然了,这样的分工,对于大汉而言,倒也未必就是坏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