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说,司马懿的战法并没有什么问题。
虽然有一些些的冒险,但相对于成功之后可能带来的收益而言,这点险是相当值得冒的。
毕竟,江陵城下的十余万大军,可几乎是吴国全国近乎七八成的兵力了。
不说一口把他们全吞了,只要能将其主力击溃,吴国十年内都再难成气候。换言之,魏国也就可以腾出手来收拾蜀国,而不需要担心吴国可能的背刺。
更别说,根据可靠情报,这次可是吴王孙权亲征江陵。
若是能将吴王留下,就算是就此拿下吴国,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基于以上的考量,虽然援军还未抵达,魏军的兵力还处于弱势,但司马懿还是义无反顾地打响了云杜之战。
而这一打,整个荆州战局也算是彻底地乱了套了。
刚刚从江陵撤军的孙权,还没走到竞陵城呢,这边便是收到了来自云杜城的告急。
虽然孙权的军事能力一般,但对于云杜城的重要性,孙权还是十分清楚的。
可清楚归清楚,真到了事情临头,孙权却是第一个慌了神。逍遥津带来的恐惧,再一次降临在了孙权的头上。
好在,吴军之中还有一个陆逊;
更好在,关键时候,孙权还是意识到:所谓一将无能,累死三军。
当即,孙权也是将吴军的全部指挥权移交到了陆逊的手中,甚至为了能够活着回到东吴,孙权还向陆逊承诺,只要能平安回到东吴,便立即将国都搬回建业。
知晓情况危急的陆逊也根本没有推辞,随即接过了全部的指挥权。
一方面,陆逊下令大军再度加速向云杜城进发,并严令云杜城守军务必死守待援;
另一方面,陆逊也是紧急请吴王派出使者,分赴永安和成都,请求汉军出兵援助。
前者自不必说,这是自保的基本操作,而后者,则是陆逊能力的体现了。
显然,陆逊已经敏锐地察觉到,这已经不是吴国一家可以收拾的局面了,魏军是把大半个家底都给压上来了,要想活命,最重要的,甚至不是云杜城,而是汉军的加入。
甚至,可以说,这对于蜀汉而言也是唇亡齿寒的局面。
一旦吴国失去了牵制魏军的作用,蜀汉就将不得不独立面对曹魏的威胁,这对于蜀汉而言,同样是无法接受的。
当然有求于人,势必要审时度势,甚至要卑躬屈膝。
此事,古难全。
因此,有了这样清醒的认知,陆逊选出的使者也是相当的温和。
而之所以分别派往成都和永安,原因也很简单,永安的使者是救急的,而成都的使者则是为了翻盘的。
是的,陆逊希望,在永安城的汉军能够出夷道儿威胁魏军的大后方——襄樊。
如此一来,魏军首尾难顾,也就只能退军而去了。
什么,为什么不是江陵而是襄阳?
原因很简单,一来,襄阳易攻而江陵难取。毕竟,吴军十万大军都攻不下来的坚城,陆逊可不认为只有区区万人的永安军,能够拿下江陵。
这就不得不提到马谡所率凉州军的悄然行动,这在深山老林的日子没白过,不仅骗过了魏军,甚至连盟友也给骗了过去。
当然,另一方面,即便是吴军知道汉军有实力去攻取江陵,吴军也不会让汉军去攻。
所谓攻敌人之所必救,江陵城显然还达不到这样的效果,而且有上万魏军坐镇其中,即便汉军再有兵力去攻,也需要时间。而吴军最缺的也是时间。
更别说,江陵城落在汉军手里,也是吴军所并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总不能这边汉军才刚刚解救完自己,自己反手就又来一次白衣渡江吧。
应该说,陆逊的算盘打得是的确不错。
换了一个人说不定还真就按照陆逊的想法去做了。
毕竟,攻下江陵,即便会遇到来自魏国的双面攻击,那也是收复失地了。
只可惜,他遇到的是马谡。
马谡当然不会听陆逊的话语,甚至,在吴国使者经过夷道,已经来到夷道城的马谡更是连见这位所谓的特使的兴趣都没有。
吴国想要自己干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