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众将投来的各式各样的目光,或探寻、或疑惑、或希冀......
丞相心中也是微微叹气,虽然明知结果,但要如何说服众人,着实是一个巨大的问题。
但该面对的总归实施要面对,轻摇羽扇间,丞相也是终于缓缓开口:“快意恩仇,于将而言固然爽利,于国而言却无益处。”
不待众人反应,丞相也是接着说道:“与魏军一道攻吴,固然可解我军一时之气,然其结果,却难如大汉之所愿。
魏军已占先手,即或共伐吴军,得胜而归,我军也难占其利。
能有荆州半壁,便已是大幸,而曹魏极有可能占扬州而窥交州,并在荆州与我军相对而立。
如此,我军则将彻底陷入曹魏之包围之中,更要以三州之地而抗九州之力,于复兴大汉而言,不仅无功,反而有害。”
话音落下,众将也随即陷入了沉思之中。
在场之人都是身经百战之人,一时因为对东吴的愤怒而失去了应有的理智,那是正常的,但在丞相和马谡的提醒之下,众将哪里还不明白攻吴的弊端。
只是,哪怕知道攻吴弊大于利,可众将的心中依旧很是不甘。
就算不能趁势打东吴个痛快,那也至少应该坐观成败吧!
刚有这样的想法,众将却是猛然发现,自己似乎正在经历刚刚马谡所经历的心路历程,这正是刚刚马谡才问过的问题?
关于这个问题,丞相也已经给出了答案。
换言之,想要继续完成复兴大汉的事业,就必须继续联吴抗魏。
得出了这个结论的众将,心中也是一阵的灰败。
而透过帘幔传来的东面城楼上断断续续的喊杀声,更是让这层灰败又增添了一份滑稽的色彩。
前线的将士们还在杀得天昏地暗呢,这边的将领们却已经在思考着要如何帮助敌人了。
这让这群厮杀汉们如何能够接受?
而看着沉默的众将,马谡的心中更不是个滋味。
马谡知道,面对这样的情况,若是换了其他的国家、朝廷,或许很能将其包装成“忍辱负重”的无奈,抑或是“为谋全局而牺牲小节”的大义。
总之,历历汗青之中,极尽溢美之词也不为过。
可惜,这里是蜀汉。
蜀汉,自有蜀汉的浪漫。
它会是刘备飘零半生未能有尺寸之地后的坚强忍毅;
它也可以是羽扇纶巾舌战江东群儒,视曹魏八十万大军如无物的淡定从容;
更是为了复兄弟之仇,不惜弃复兴之利,兴全国之兵,也要东出灭吴的义薄云天。
从前,蜀汉不会为了大利而弃大义,如今的蜀汉也同样不会。
哪怕因此失去了三起炎汉的最佳机会。
如果,如果大汉的复兴,要以背叛自己的将士为代价,那么,这炎汉的三起,似乎也就没有那么宝贵了。
昭烈皇帝,之所以能名垂千古,不是因为他割据益州试图三起炎汉,而是因为,他在这个乱世,保存了最后的一点人性的光辉。
那是新野十万百姓生死相随的仁,那是不能同生但求同死的义。
而古之大智近妖者不知繁几,更有“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天下刘伯温”的论述。
只是,千百年来,能臣也罢、猛将也好,能留在这天地间供万千百姓爱戴敬仰的,却始终只有诸葛丞相而已。
除了爱他的智计百出,更爱的,是他明知不可为而偏要为之的百折不挠,是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爱国之心。
蜀汉啊,真是个让人无法忘怀的国度。
想及此处,本已经想要妥协的马谡忽然间却不想妥协了。
横跨半步,马谡已经站在了众将之前,微微躬身,抱拳而立,马谡缓缓开口,道:“丞相容禀,夫闻之,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身虽陨,名可垂于竹帛也。
今大汉以益州一州之地而北击强魏、南防吴军,竟累有收获,盖因为大汉之纛而民心归附,上下一心为大汉之复兴而奋起也。
故言,义之所存,利之所往也。
今助吴之辩,却只见利益之析,而失大义之名,此非智者所为也。
末将以为,所谓利者,地为轻而民为众也。
得地而失民心,地与民皆失也;失地而纳民心,地域不日可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