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奶奶点点头:“没错。你看这个踏板……”
她俯身指着踏板上的痕迹,“这些年月的印记,就是最好的见证。”
就在这时,小周从包里拿出一张照片:“张师傅,您还记得这张照片吗?”
张奶奶接过照片,仔细端详了一会儿,眼睛一下子湿润了。
那是一张泛黄的老照片,画面中的小周正坐在这台缝纫机前,而张奶奶站在旁边,俯身指导。
“这是1980年拍的,”
小周说,“那天我第一次独立完成了一件旗袍的袖口。您还记得吗?您说‘手艺这个东西,要用心去感受,不能光靠眼睛看’。”
“记得,当然记得,”
张奶奶擦了擦眼角,“那时候你们这群年轻人,一个个都那么认真。我常想,只要你们把这门手艺学好了,就算我老了干不动了,这份工匠精神也能一直传下去。”
林淑梅看着这感人的一幕,突然注意到照片背景中的一面墙上挂着很多纸样。
“那些是什么?”
她指着照片问道。
“那是我们的纸样库,”
张奶奶说,“每个尺码都有标准纸样,但给顾客做衣服的时候,还要根据每个人的体型特点进行修改。这些修改过的纸样我都留着,慢慢就积累了一面墙。”
“现在电脑可以制图,”
小周补充道,“但张师傅教我们的那些修改要领,到现在还是最实用的。比如说肩部的弧度要怎么处理,腰身要如何调整,这些都需要经验的积累。”
“说起纸样,”
张奶奶突然想起什么,转向孙女,“去把阁楼上那个大纸筒拿来。”
不一会儿,孙女抱着一个布满灰尘的纸筒回来了。
张奶奶小心地打开,从里面抽出几张已经发黄的大纸。
“这是我珍藏的老纸样,”
她说,“有些是‘巧手张’传下来的,有些是我这些年摸索出来的。”
林淑梅和张导演凑近察看,这简直就是一本无声的教科书,记录着数十年的经验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