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是“公平”的受益者!

若不是朝廷开了科举,他们怎么可能,站在这里?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对他们来说,就是最高的理想,就是最大的天理!

现在,朝廷以贫寒貌丑且才高的郭翀,谁能说这场科举不公平?谁能说大明朝廷,不是存在着朗朗青天?

事实上,这也正是朱标的目的!

的确,“察举制”和“科举制”,目前看来,对朝廷来说差不多。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以后可未必。

公平!

让公平的信念,扎根在这些大明进士的心中!

这些进士们逐渐升官,公平的理念,将逐渐扎根在朝堂上的官员的心中。

这些进士们教化子民,公平的理念,再慢慢逐渐扎根于天下子民的心中。

诚然,这种信念的灌输,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但是,这不正说明,朝廷应该从一件件事上潜移默化吗?

想想吧,当大明子民为农时,种好田地即可,不受贪官污吏之勒索。当大明子民做工时,以技艺和劳力获取收入,不受不合理之盘剥。当大明子民经商时,货通天下,在朝廷律法范围外不受任何巧取豪夺。当大明子民为官时,以能力和政绩说话,能者上庸者下。

这样的国度,岂是察举制官员为主体的朝廷,能办到的?这样的国度,天下谁不想投奔?天下各国的人才,谁不艳羡?

天下,又何人能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