旨意一出,官场上下一片欢腾。

说到底,别看朱元璋眼皮子底下的中书省,都左一个贪官,右一个贪官的。那是因为,朱元璋的眼里不揉沙子,而不是吴国的贪官太多。

事实上,历朝历代的开国时期,都是朝政最清明,贪官最少的时期。。

吴国绝大部分的官员,还是希望清清白白,做出一番事业的。现在朝廷立下了俸禄的原则,要给大家体面的生活,大家能不高兴吗?

五年一议,更是对吴国官员们的心思。现在吴国不过占据了三省之地,万事以军事优先。现在把俸禄定的低一些,大家完全是可以接受的。以后,等天下太平了,还可以再加嘛。

甚至于,现在的低俸禄,都能成为大家的一个资历:当年,我官居何职,一个月才拿多少多少俸禄,与朝廷同舟共济、同甘共苦。那时候,你小子在哪呢?现在天下平定了,你跟我争官,凭什么啊?

当然了,最让文官们高兴的,还是朱元璋这个态度。

在朱元璋手下,做什么官员最难?

谏官啊!

渡江之前就不用说了,朱元璋的身边没多少文人,更别提什么谏官了。

后来,朱元璋占了太平府,大军能吃饱饭了,来投奔的文人也多了。有些文臣,就想做朱元璋的“魏征”了。

但是,朱元璋的好脾气,那是对少数有限的几个人的。对普通文官,就着实不怎么样了。接连砍了十来个脑袋之后,再也没有文官敢给朱元璋提意见了。

又过了几年,朱元璋读书多了,觉得这也不是个事儿。于是乎,命汪广洋、李胜瑞为谏官。这两个人上朝的时候,举着一块白色的牌子,上面写着四个大字“执法议理”。那白色牌子设立的目的,就是让朱元璋控制不住自己脾气的时候,看看这块牌子,别再胡乱砍了谏官的脑袋。

但是,现在,汪广洋升了,任中书省的右司郎事。现在吴国还没有六部,但是,毫无疑问,汪广洋在职权,不在唐宋年间任何一部的尚书之下。

李胜瑞你呢?这老实孩子。有一次劝谏言辞太过激烈,白牌都没保住他的命,被朱元璋砍了。

以至于现在,朱元璋都称王了,朝廷上还是没有谏官。

前不久,朱元璋主动下旨,要求官员们毛遂自荐。那道旨意里,他认为,一个朝廷要有处理政务的文臣,有斩将杀敌的武将,有出谋划策的谋士,有负责监察百官的御史。但是,他们都没有绳愆纠缪、拾遗补过、谏诤之臣重要。

你早干什么去了?

谁敢啊?

不得不说,朱元璋不爱纳谏的名声,早已传遍吴国官场了。现在,朱元璋让朝廷官吏,对朝廷俸禄之事,无论大小,皆可上书。官员们真是喜出望外。

难道,王上真的转了性了?

连带着,还真有一个叫戎简的大儒上书,要做朝廷的谏官。

当然了,以这个时代的交通条件和办事效率,等官吏们该上书的都上书了,朝廷再根据这些建议,把官员们的俸禄都定下来,怎么也得半年以后了。

至于现在?

还是照老规矩吧。

所谓老规矩,就是元朝的俸禄体系。元朝的官员们,俸禄由官田和俸钞两部分构成。到了后期,大元朝廷的纸钞跟废纸差不多,官员们就只能拿官田的租税了。

一个七品官,一年能收四十石大米的租子。考虑到现在天下大乱,不饿死就算不错,吴国的文官们暂时还能勉强忍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