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标微微点头,道:“是啊,天下太平了,反而破事儿越来越多。人心难测,欲壑难填啊!”
“要不怎么说,打江山容易,坐江山难呢。咱天下还没打下来呢,就越来越明白这坐江山的不容易了……对了,标儿你今天来,是为了百官俸禄的事儿吧?”
“父王英明。”
“你有什么章程没有?”朱元璋道:“咱先说一句,像是宋朝那样,搞厚禄制,肯定是不行的。哼,宋朝的厚禄,浪费了不知多少民脂民膏不说,也没见少了贪官。”
这话倒是真的。
宋朝的官禄虽厚,但宋朝官员“以不贪为异事”。
岳武穆都说,要想天下太平,必须“文臣不爱钱,武将不惜死”。言外之意,那就是那时候的文臣都爱钱。武将都怕死,此有了靖康之变!
朱标道:“但是,俸禄太薄,那官员想不贪都不可能了。其实,到底官俸到底如何定制,儿子并没有想好。我觉得,咱们该问问,官员们的意见?”
“问官员的意见?”
“是的,问他们的意见。从一品到九品的官员,还有衙门的那些小吏。咱们问问,多少钱,才能让他们过上符合他们身份的体面生活。”
“哼,欲壑难填,他们要万两白银的俸禄,咱们都要给?”
“那当然不可能。首先,咱们要量入为出,朝廷收入大概为何数,有多少官员,有多少收入应该用于官员,都可以讨论。其次,儿子以为,战乱之时,与承平之时。刚刚天下太平,和天下承平日久,并不能等同。所以,咱们应该以变为常态,不变为异态。也就是说,定下一个期限,比如五年,对官员待遇五年一议,再进行调整。”
“量入为出,五年一议?”
“确实如此!如果天下官员得力,百姓们的日子越来越好,税收越来越高。即便给他们加俸禄,又有何不可呢?如果天下大部分地方的百姓过得不好,他们有怎么好意思拿那么高的俸禄呢?”
“标儿你对这些官儿真是宽宏啊!但是……”朱元璋面色阴晴不定,道:“如果咱们如此宽宏,他们依旧贪污残民呢?”
“接下来,就只能是严刑峻法了!圣人有云,不教而诛谓之虐!既然是朝廷官员们,参与了俸禄的制定。他们再残民以惩,咱们再诛杀,就不为虐了。不是咱们不仁,而是他们不义!”
“好!好一个不是他们不仁,而是咱们不义!”
事实上,朱元璋的肃贪策略,大致就是如此。只是,少了让朝廷官员议论这一步,五年一议的定制,才让他没有占据大义。以至于引起了后世的种种误会。让他戴上了残暴之名。
朱元璋朗声,道:“杨宪!”
“在!”杨宪从屏风后面转了出来。
“世子和咱刚才的话,都听见了吧?传咱的旨意,命我吴国官员议论,到底何等俸禄,才能让他们不贪!全国官吏,皆可上奏!”
“遵旨!”
旨意是需要润色的。
杨宪写的旨意里,当然不能直白地问官员们,“多少俸禄你们才能不贪?”。他得问到底多少钱,朝廷既能负担地起,官吏们又足以养廉。
而且,官吏们不但要说自己应得多少俸禄,而且要讲讲其他人应得多少俸禄。比如,你一个七品官,认为自己一个月应该得一百石大米。那么,你觉得六品官、五品官呢?朝廷宰相呢,又该得多少大米?朝廷能不能负担?百姓能不能负担?
另外,朝廷明确了,官员俸禄五年一议。将根据朝廷的财政状况,对官员们的俸禄进行增加或者减损。